南北小年有哪些差異
一、時間
1.北方小年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2.南方小年
小年最開始是在除夕的前一天即臘月二十九。據說在宋代時,為節約時間,把小年和拜灶神合并成小年,放在了臘月二十四。但到清朝時又發生了改變,說是雍正年間,每年臘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寧宮祀神,向天地神明匯報工作情況。
二、習俗
1.婚嫁
(1)南方民間認為,諸神在小年之后就上天了,便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2)北方沒有這個說法。
2.貼窗花
(1)北方最盛行的民俗活動是剪貼窗花。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 ,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蟬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貼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2)南方沒有剪窗花這個習俗。但是有寫春聯的習俗。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
3.撣塵
不管南北,小年這天都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
4.祭灶
(1)北方祭灶時會給灶王爺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種麥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給灶王爺吃了以后,讓他嘴巴甜一點,上天給玉皇大帝做報告時多言好事。
(2)南方沒有吃糖瓜的習俗。主要是燒紙祭送,并把所有的菜肴都拿來供過灶公灶婆后再端上桌全家人一起享用。
5.食物
(1)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2)在南方,小年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傳統。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6.沐浴理發
(1)北方小年習俗。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后進行。
(2)南方小年沒有沐浴理發的習俗,而是在除夕前沐浴理發。
小年是民間祭灶神的日子,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那么,小年到底是哪天呢?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最悠久的。什么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國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有關。古時過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這一說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因此過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職業。
由于中國北方在更長時間里是國家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區水系發達,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較多,他們的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當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習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主要是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而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地區則要多一些。
另外,海南的小年則在農歷十五元宵節。山東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過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過小年和過元宵合在一塊,特別熱鬧;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1、貼灶神畫像
灶神是小年中最重要的神,而祭灶是小年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以求的辭舊迎新。
2、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3、大掃除
“塵”與“陳”諧音,故而掃塵旨在除舊迎新,拔除不祥。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擦洗桌椅、沖洗地面……各家各戶都要不留死角地徹底清掃,做到窗明幾凈。同時小年的這一天,也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可謂是很有意思。
北方大部分地區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但在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稱作小歲的習俗,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義上的小年,時間定在臘月二十四。清代乾隆之后,民間也仿效皇家習慣在臘月二十三祭灶。從此,就形成了小年在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并存的局面。
晉東南地區臘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習俗。人們用麥芽糖把炒玉米粘起來冰凍成一塊一塊的,口感脆甜香酥。
7、面花
山東半島的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忙著蒸棗花饃、團圓餅、壽桃等面食,蒸出來的這些面食又叫面花。
8、火燒
河南漯河、平頂山一帶小年夜這天不吃餃子,而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火燒吃。火燒又叫燒餅,與小年幾乎劃等號,當地人講沒有火燒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陜西特色過年習俗:打醋炭
陜西歷史悠久,過年的習俗,“打醋炭”是其中一種,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意為驅邪。保佑來年順利平安。
“打醋碳”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相傳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時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后姜子牙光臨,諸神才敢落座受供奉。
廣西過年習俗:舞雞舞春牛
過年期間,在廣西有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過年,那就是舞雞舞春牛。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載歌載舞喜慶的喜悅無法用語言表達!
內蒙過年習俗:吃“手把肉”除舊歲
蒙古族人喜食羊肉,春節更是把羊肉發揮到極致。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年夜飯時,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面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