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小年有哪些差異
一、時間
1.北方小年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2.南方小年
小年最開始是在除夕的前一天即臘月二十九。據說在宋代時,為節約時間,把小年和拜灶神合并成小年,放在了臘月二十四。但到清朝時又發生了改變,說是雍正年間,每年臘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寧宮祀神,向天地神明匯報工作情況。
二、習俗
1.婚嫁
(1)南方民間認為,諸神在小年之后就上天了,便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2)北方沒有這個說法。
2.貼窗花
(1)北方最盛行的民俗活動是剪貼窗花。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 ,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蟬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貼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2)南方沒有剪窗花這個習俗。但是有寫春聯的習俗。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
3.撣塵
不管南北,小年這天都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
4.祭灶
(1)北方祭灶時會給灶王爺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種麥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給灶王爺吃了以后,讓他嘴巴甜一點,上天給玉皇大帝做報告時多言好事。
(2)南方沒有吃糖瓜的習俗。主要是燒紙祭送,并把所有的菜肴都拿來供過灶公灶婆后再端上桌全家人一起享用。
5.食物
(1)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2)在南方,小年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傳統。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6.沐浴理發
(1)北方小年習俗。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后進行。
(2)南方小年沒有沐浴理發的習俗,而是在除夕前沐浴理發。
1、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是春節的前奏和序曲。
2、小年也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3、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
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其實,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最悠久的。因此,從傳統文化角度來看,南方人過的才是正宗的小年,或者有人要問啦,北方為何要提前一天過小年呢?
還要從清朝說起,雍正年間,皇帝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祀天神,匯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為了不重復祭祀,順便把灶神也拜了,后來這一天祭祀灶神的傳統被保留下來。
到了民國,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干部家里二十三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后來,據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
自此以后,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的日子過小年。無論北方南方的小年是否是同一天,祭灶傳統都是一樣的。這樣說來的話,北方的小年輕,是按宮里的規矩來的。但是這一說法的形成已經無法考究。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主要是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而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地區則要多一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另外,海南的小年則在農歷十五元宵節。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過小年和過元宵合在一塊,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看來不同的地區,有著不一樣的小年日期。
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北方大部分地區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但在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稱作小歲的習俗,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義上的小年,時間定在臘月二十四。清代乾隆之后,民間也仿效皇家習慣在臘月二十三祭灶。從此,就形成了小年在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并存的局面。
晉東南地區臘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習俗。人們用麥芽糖把炒玉米粘起來冰凍成一塊一塊的,口感脆甜香酥。
7、面花
山東半島的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忙著蒸棗花饃、團圓餅、壽桃等面食,蒸出來的這些面食又叫面花。
8、火燒
河南漯河、平頂山一帶小年夜這天不吃餃子,而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火燒吃?;馃纸袩灒c小年幾乎劃等號,當地人講沒有火燒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