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驚蟄的含義和食物,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驚蟄的含義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蟲鼠蟻。蟄是藏的意思。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大自然節律才是使各種蟄蟲有感,因此開始活動的原因。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吃梨
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春回大地,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
吃蛋
據說是因為驚蟄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張嘴,只有以蛋喂食,飽食后它就不會傷人了。
吃炒豆
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后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吃芋頭
贛南閩西一帶的客家人,在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子,代表消滅多種蟲害。
吃煎餅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
“蟄”字,繁體字為“蟄”,《說文解字》解釋為“臧也。凡蟲之伏爲蟄。”“驚蟄”的意思就是驚醒蟄居的昆蟲。
“驚蟄”節氣最早見于《儀禮·夏小正》“正月啟蟄”,“啟”為出發、起程之意,到了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劉啟時,為了避諱,就將“啟”字改為意思相近的“驚”字,據說日本至今仍然使用“啟蟄”這一名稱。
驚蟄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桃始華”是指桃花是月始開,山野盡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倉庚鳴”就是黃鸝鳴,“倉庚”之名源自其鳥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處處可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鷹化為鳩”是指鷹變化為鳩,鷹指鷙鳥,鳩指布谷,因感春時氣候而變化。
“驚蟄”這一天,在我國中南部地區一般都會打雷,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春天來得早,在“雨水”節氣時已經開始打雷了,但長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區此時方有春雷,而華北東北西北還要等到“清明”才打雷。
“春雷響,萬物長”,雨水漸多,春耕開始,而乍寒乍暖時候,最難將息,可取“驚蟄吃梨”防百病,且記“春捂”不急脫衣。
驚蟄節氣到來,這個節氣萬物復蘇。而且驚蟄時節的時候,溫暖的天氣剛剛回歸,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在中國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
古時候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預防。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一整年之中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有很好的寓意。
防感冒
梨素有天然礦泉水的美稱,多汁可口,清肺養肺,清熱降火,潤肺祛燥,適宜冬春交替季節,有發熱和內熱的病人食用,由于梨子營養素豐富,常吃梨還能有效預防感冒。
潤燥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
養肝
春季陽氣初升,正是養肝的季節,梨子中含有較多的糖類物質和維生素,有一定的保肝護肝作用。
補水
春季人們出現皮膚瘙癢,口鼻干燥的時候很多,梨子具有潤燥消風之效,春季可以多吃梨潤燥止咳,補充水分,緩解身體干燥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