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有什么風俗活動
一、禁火
寒食節的最大特色就是禁火。據傳,這一天是古代楚國大夫介子推去世的日子,為了紀念他,人們開始禁火三日。后來逐漸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禁火活動,以示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在寒食節期間,人們不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或涼菜。同時,也不許點燭或燃放煙花爆竹等易引發火災的活動。
二、踏青
寒食節也是春季踏青的好時機。人們會結伴出游,到郊外或公園里賞花、游玩、野餐等。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會在此時舉辦傳統的廟會活動,如江南地區的“上巳節”和北方地區的“清明祭祖大典”。
三、掃墓
寒食節也是祭祖掃墓的重要日子之一。人們會提前準備好鮮花、食品、酒水等物品,前往祖先墓地進行祭拜和掃墓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還會燒香、獻花、祈禱等,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吃冷食
由于寒食節禁火,所以人們只能吃冷食或涼菜。這些食物通常是清淡的,如拌面條、涼粉、豆腐腦等。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會制作特殊的寒食食品,如江浙一帶的“清明果”和湖南一帶的“蒸米糕”。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煙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
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子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子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寒食節插柳,意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雜劇及明代小說、晉劇、近代京劇、現代晉劇中,都有許多介子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和章回。從東漢以來,關于介子推的傳說、故事及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
實際上在古代,寒食節的最大規定就是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冷飯。聽起來那么可憐的節日,說到寒食節就不得不提起傳說中的介之推,因為拒絕晉文公的賞賜而歸隱,晉文公放火燒山都沒能把他逼出來。傷心的晉文公只能決定,從此這天全國不許生火,以此悼念介之推。
不過現代有學者也提出過異議,認為介之推根本沒有被燒死,他只是帶著母親走了而已。況且關于介之推被燒死的記載和悼念,最早已經是距離晉文公時代兩三百年了。寒食節之所以需要禁火,在遠古時候是為了避免春雷引起山火,要把之前留下的火種都熄滅。禁火之后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再重新鉆燧取出新火,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但古代習俗和傳說就是如此,雖然當時介之推被燒死這件事已經無從考證,但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這一天已經成為重要的一天。從禁火寒食三天演變到一個月,介之推家鄉附近甚至演變成105天,終于曹操覺得不能忍了,一度下令禁止寒食,生怕人民吃一百多天冷食給吃死了。
但到了晉朝,因為介之推死去的地方是山西,所以又把寒食節的紀念傳統延續了下來,不過改為了三天。再后來寒食節就跟清明節合為一體,通常認為就在清明前一天了。寒食節因為在春季,所以吃點冷食倒也不算太難受。比如涼粉、涼面、涼糕這些小吃,在古代寒食節就是比較常見的食物。
另外古代晉北地區,還流行吃一種叫“炒奇”的面食。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后用土炒黃。當然寒食節的祭祀也很重要,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多數寓意深刻,起著蛇盤兔、子推燕這樣的名字。
當然經過演變的寒食節,已經不單純是不生火做飯。古代人雖然娛樂選擇不少,但因為那會兒沒有全息投影和互聯網,所以很多娛樂活動的成本很高。像寒食節啊除夕節啊,都是古人好不容易熱鬧一次的好機會。春日踏青、蹴鞠、蕩秋千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詠詩、飲酒也非常逍遙自得。
祭拜介子推
到西漢末的劉向,始載介之推被燒死之說。劉向《新序·節士篇》云,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便設宴招待跟隨他流亡的那批士大夫,當即給他們升官加賞。不知是重耳一時疏忽,還是什么別的原因,他獨獨把介之推漏掉了。
介之推既沒得到官,又沒得到賞,很是懊惱。酒過三巡,介之推奉觴而起,賦詩云: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
這首詩被后人稱為《龍蛇歌》。詩中以“龍”比重耳,以“蛇”自比,言自己曾跟隨重耳流亡其他諸候國,現在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位尊權重,富有四境,而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回國后,卻沒有得到什么好處。他見重耳如此寡恩少德,便決意離開他,隱居起來。
于是,他賦詩畢,就離席而去,上綿山(即后來的介山)隱居。重耳聽到這個消息,知道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沒能給介之推升官加賞,以至于此。于是,他就命人到綿山上去,請介之推下山。可是,他派去的人找不到介之推,就放火燒起山來,以為山火一燒,介之推就會自己逃出來。結果,介之推沒有逃出來,竟被活活燒死在山上。
東漢的蔡邕,在其《琴操》卷下又說,介之推因為沒有得到官,沒有得到賞,而隱居綿山,晉文公重耳派使者去請他下山,介之推堅決不肯。重耳遂命人放火燒山,想用火把介之推逼出。不料介之推寧死不出,終于抱著樹木被燒死了。晉文公知道介之推被燒死,傷心得流下了眼淚。回宮后,他就下令,此后每逢五月五日這一天,晉國臣民,不得燒火。
這些,顯然是傳說之詞。特別是蔡邕之說,更是沒有道理。晉文公重耳,是有名的賢君,怎么會想出放火燒山逼介之推下山的愚蠢之策呢?所載晉國人們禁火之俗,當然與寒食節的禁火相同,但時間作五月五日,而不是后世所說的清明節前的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