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一般是漢族、滿族和錫伯族共有的節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很多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習俗和節日,但也有很多節日是各民族都會過的,比如春節、端午節。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掌管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被認為是祥瑞之物,所以在龍抬頭這天,人們會敬龍祁龍,希望獲得保佑。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明人于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在北方,廣泛地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
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因此民間認為二月二是神龍升天的日子。
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在民間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1、剃龍頭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農歷二月二,人們期盼龍抬頭興云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
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2、接姑娘
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過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尤其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有將龍氣帶回娘家的說法。
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輕松而愉快。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北方大多數地區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3、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
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4、祭拜
相傳二月二,是土地爺的生日,舊時各家各戶都要到土地廟祭拜。光拜土地還不行。北京還有一個風俗是進香祭神,名為到廟上香,實則踏青外游。
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在吃食上也有不少講究,如吃薄餅卷豆芽菜或醬肘肉,盒子菜意為迎春,吃餃子為吃龍耳,吃面條為吃龍須,吃米飯為吃龍子,其都有吉利和迎春之意,老北京人還要吃爆米花,這背后還有個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干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雪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 “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谷主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傳說龍抬頭節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據說,這便是龍抬頭節的由來。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于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發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第一:忌諱做針線活
二月初二龍抬頭這天,忌諱做縫縫補補等針線活。以前人們穿的衣服都是帶補丁的,但是這天不能縫補衣服,因為傳說龍在二月二這天會抬頭觀望天下,如果動針線活,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
第二:忌諱磨面
俗話說“磨為虎,碾為龍”。如果在這天磨面的話,人們認為可能會“研爛了龍頭”,不吉利。有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打掃干凈,不能動磨開工,并且將磨打開,方便“龍抬頭升天”。
第三:忌洗衣
有很多地方,在二月二這天是忌洗衣服的,原因是怕傷了“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