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月(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二月二,傳說是堯王的誕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區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同時,北方地區在節日期間也有吃豬頭肉、理發(剪“龍頭”)的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為二月二節,又叫春龍節,龍頭節或青龍節。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流傳著理發的習俗,人們認為在二月二這天理發,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人們對,二月二、剃龍頭,很重視,誰都想圖個好兆頭。
剃頭日
農歷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種的時節,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潤。龍在中國文化里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里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因此龍抬頭是復蘇和吉祥的象征。民俗里,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的吉祥預兆。
除了討吉利,還有禁忌方面的原因。在上海一家理發店工作的哈爾濱人劉先生告訴記者,他之前在北京、河北等地從事理發行業,當地有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所以臘月底的生意異常火爆,員工從早忙到晚,正月里的客人寥寥無幾,有的老板干脆給員工放假、關門歇業,甫一出正月,特別是二月初二這天就又會客人爆滿;但他來到上海后發現,年前年后客流量的變化沒有一冷一熱這樣懸殊。
關于理發,北方地區普遍流傳“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說。但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劉振超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稱,這其實是一種誤傳,“死舅”是“思舊”的諧音,清朝初期漢人以正月里不剃頭的方式懷念明朝,但又不敢公開與下達“剃頭令”的清政府對抗,就有了上述說法。據記者了解,北方民間在正月里不剃頭,大多是忌諱“死舅舅”,沒有舅舅的人則不存在這種顧忌,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正月里剃頭的人也在增多。
據說在二月二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人人都要理發,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不僅小孩要“剃龍頭”各位美女也可以給自己換個新發型,從頭開始,一年精神到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在中國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絕美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這一天的時候,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當每一年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方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這種都是用來展現吉利的方式的。
二月二的飲食較為豐富。一方面,不少地方將二月二視為過年的尾巴,會在這時將過年時留下的一些美味拿出來享用。另一方面,人們根據二月二這個節日的性質準備一下新的食品。
各地普遍把這天吃的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吉利的,寓意shi。
北京人二月二講究吃春餅,又把吃春餅叫做“吃龍鱗”。這是一種用自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涂上甜面醬,卷上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盒子萊”,味道可口,吃著順味,吃春餅的方式是很多人都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