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驚蟄是幾月幾號
2024年3月5日,10:22:31,星期二,正月廿五
說法一:“未蟄先雷,人吃狗食。”
這句話是說如果在驚蟄日之前聽到雷聲,那么就預兆這一年是兇年,收成不好,人們缺少糧食吃,甚至要被迫和狗爭糧。
說法二:“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
意思是如果在驚蟄節氣前就發生打雷的現象,表示可能會出現雨水連綿的異常天氣,而且容易發生災害,這樣不但延遲了春播的最好時機,而且今年的農作物也會因異常的天氣而歉收,百姓的生活將比較艱苦。
說法三:“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
這是在高山地區所流傳的一句農諺,其意思是說在驚蟄節氣前就提前打雷下雨了,那對于高山地區的農民來說是好事情。因為山區的農田地勢高一些,而這樣的地勢也是有優勢的,那就是利于其儲水和排水,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是非常有利的。
有些地區忌諱驚蟄日前聽到雷聲,并總結出"驚蟄未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認為驚蟄前后打雷,這一年注定是一個災荒年。
(一)起居方面:驚蟄過后,氣溫逐漸升高,隨著天氣變暖,人也變得容易困倦,驚蟄時節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要注重睡眠質量,睡得好才能精力充沛,身體康健。晚上11點左右入睡,每日睡眠6-8小時最佳。只有保證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所以在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于入睡;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于身體的舒展和放松;睡前洗臉、洗腳,按摩面部和搓腳心。可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利于入睡。
(二)運動方面:春暖花開,驚蟄是陽氣上升的時節,人們要抓緊這個時間激發體內的陽氣。可以伸懶腰可解乏、醒神、增氣力、活肢節。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懶腰。春季散步可以消除疲勞,有助于健康。散步時可配合擦雙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動作,有利于人體疏通氣血,生發陽氣。中醫養生不主張大汗淋漓的劇烈運動,而是強調運動中注意時間和強度循序漸進,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
(三)飲食養生:驚蟄期間多吃滋養陰氣的食物,具體如梨、銀耳、山藥和蜂蜜等。春季主生發,還可多吃辛香、有“生發之氣”的食物,如芹菜、香菜、蔥花、香菇、生姜以及適量的花椒。大蒜有抑菌和殺菌作用,每天吃兩三瓣即可。春季當令之色為“青”,因此要多食當季的綠色蔬菜,比如菜薹、小白菜、上海青等,此外還可以吃些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品。這些蔬菜都有滋陰補陽之功效。
(四)情志養生:中醫說“春屬肝”,也就是春氣通肝,當春氣漸濃時,人的肝氣也漸旺,情緒就容易被攪動,因而應當采取積極的修身養性方法:增加戶外活動如春游,早睡早起少熬夜,多聽音樂陶冶性情,善于傾訴,保持情緒穩定。
(五)推薦養生保健小竅門:艾灸關元穴和血海穴。驚蟄時節,在血脈剛剛啟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養自己的血脈,避免出現心慌心悸。選用關元穴和血海穴互相搭配,起到一個活血化瘀、補血養血、溫經通絡,引血歸經的作用。
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并漸有春雷出現,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并出土活動。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
一、早睡早起身體好防寒保暖勿防春寒
驚蟄節氣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氣仍較強,氣候變化大,且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很大,冷暖變幻無常,因而“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御寒的衣物,須知感冒往往是在氣溫上升或出汗時脫去過多的衣服,突然著涼時染得的。
二、忽冷忽熱多變化預防感冒最重要
驚蟄后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專家建議,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流感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三、口感舌燥,吃清淡
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國民間素有驚蟄日吃梨的習俗。專家稱,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另外,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所以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等。
四、減肥健身好時節運動之前要熱身
冬季帶給我們的除了寒冷還有僵硬:身體各器官如內臟、肌肉的功能都處于較低水平,骨骼和韌帶更是僵硬得很,貿貿然彎低身體、高踢腳尖,甚至是扭腰、跳繩,都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尤其是從事劇烈的運動前,“熱身運動”更是少不了,這是為了預防肌肉和骨骼遭受損傷。
一侯桃始華:驚蟄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二侯倉庚鳴:春風和煦,陽光燦爛,倉庚從一條枝椏跳到另一個,唱著“春來到”。何為倉庚?黃鸝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靈物,最為討喜。
三侯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谷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