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的來臨,表示著我國大部分地區告別春天,也表示著夏天的開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夏節氣四大習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立夏節氣四大習俗
1、立夏蛋
在民間,有“立夏吃蛋,石頭踩爛”的說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會勁頭足。孩子們脖子上掛著用絲線編成的蛋殼套,里面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相互用力比試,稱為撞蛋。還有“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天起,天氣晴暖并漸漸炎熱,許多人特別是小孩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孩子們還會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
2、立夏“秤人”
人們在戶外懸秤于大樹下,為小孩和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的變化。秤鉤懸一把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
其實開始只是通過稱重來了解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過胖多瘦的人都會被善意的指出來,對于后來的營養和食材都會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慢慢地就被大家所認可的流傳下來。
3、立夏粥
根據當地史料記載,我國古時每年“立夏”節氣,民間形成了吃粥、等習俗。民間傳說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其實在過去基本上營養都是依靠喝粥來補充的,慢慢的演變而來就有了立夏喝粥的習慣了。
4、立夏面
過去有一個諺語:冬吃混沌夏吃面,特別是江浙一帶立夏吃面是很多地區重要的習俗,民間還有“吃過立夏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北方人由于天天都是吃面,反而對這個節氣吃面并不是特別的在意。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預示著季節的轉換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歷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古文云:“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泵枋龅木褪敲舷闹醯奈锖蚓跋?。
植物生長茂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边@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
氣溫開始平穩上升
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
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
立夏后要飲食清淡
立夏之后,天氣逐漸轉熱,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立夏后要加強心臟保養
立夏在農歷四月前后,稱之為孟夏(夏之初),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至20℃,此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立夏以后,天氣轉熱,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