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來臨,表示著我國大部分地區告別春天,也表示著夏天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夏的食俗和習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立夏的食俗
1、見三新
“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嘗食。蘇俗立夏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饋節”。
2、嘗八新
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卜、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豪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常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過后的鰣魚了。
1、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人們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2、喝粥
根據當地史料記載,我國古時每年“立夏”節氣,民間形成了吃粥、掛蛋等習俗。民間傳說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
3、吃立夏飯
立夏這一天,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要變著花樣吃各種飯,烏米飯、豌豆糯米飯……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飯,但因為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變換出不同的顏色。
4、嘗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嘗鮮”之俗。人們品嘗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
5、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干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
6、食面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制作與食用面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
7、喝茶
我國江西、揚州等地有立夏飲茶的習俗。夏天酷暑炎熱,經常喝茶,尤其是偏涼性的綠茶,可以讓暑氣頓消,起到清熱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
8、迎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還有習俗說立夏日不迎夏,會有病災纏身
立夏有明顯的氣候變化,那就是溫度明顯升高,并且雷雨天氣明顯增多。實際上,立夏還是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這是因為立夏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適宜的光照、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可以給植物生長提供必需的條件。
立夏之后的天氣就會逐漸轉熱,這時候的飲食宜清淡,最好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需要注意的是,立夏之后,大魚大肉、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1、立夏的諺語——雷方向
立夏雷,六月旱(湘)。
立夏日鳴雷,早稻害蟲多(桂)。
2、立夏的諺語——溫度方向
立夏不熱,五谷不結(浙)。
立夏到夏至,熱必有暴雨(魯)。
立夏后冷生風,熱必有暴雨(魯)。
3、立夏的諺語——晴雨方向
立夏不下,小滿不滿,芒種不管(豫、湘)。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云)。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蘇)。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湘)。
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閩)。
立夏小滿田水滿,芒種夏至火燒天(粵)。
立夏雨,漲大水(湘)。
立夏下雨,九場大水(浙)。
立夏晴,雨淋淋(贛)。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湘)。
4、立夏的諺語——其他方向
立夏汗濕身,當日大雨淋(粵)。
立夏蛇出洞,準備快防洪(陜)。
立夏小滿青蛙叫,雨水也將到(云)。
立夏小滿,江河水滿(贛)。
立夏見夏,立秋見秋(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