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寒衣節起源于周代,時間為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節日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衣節的傳統民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衣節的傳統民俗
1、制寒衣:
所謂制寒衣,就是指在五色紙內夾一些棉花,以此來象征給予亡者的棉衣、棉被使用,一般該習俗只流傳于晉北地區,他們還會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2、包餃子:
包餃子也是寒衣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一般流傳于洛陽地區。因為在他們的古話里面,曾經如此說道:“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3、送寒衣:
在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制作紙扎供陰間娛樂。
4、其他風俗:
漢族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寒衣節燒紙最佳時間在早上6:00左右,可以根據日出的時間調整。
按照習俗,是在寒衣節這一天給逝去的親人朋友送寒衣,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如果因為有事情,寒衣節當天不能前往送寒衣,提前幾天其實也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過了寒衣節的日子,也就說: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后,一般是提前2-3天就好了。
寒衣節上墳也是有禁忌的,首先不能為突然死亡的祭拜,必須由超度亡魂,普通人不能祭拜。三年不燒寒衣紙。安照中國民族傳統習慣,去世人去世后第一次去燒寒衣紙必須是單年,且先復土立碑。每個地區的習俗不一樣,可以燒紙,有些只是頭三年清明不讓填土,沒有寒衣節不燒紙的習俗。
禁忌送冬衣不準不加棉花,做寒衣外用蘭紙和內用白紙,當中薄薄的一層棉花用膠水糊上就可,做冬衣上下一套,和鞋。不會做去花圈店可做。農歷十月初一,婦女忌出行。據說寒衣節來源于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傳說,這天婦女出行暗合孟姜女千里尋夫,但是夫已死的悲劇,所以這天有些地方忌諱婦女出行,出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些。
吃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