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jié)送寒衣是一個傳統(tǒng)的習俗,通常是在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先人,表達孝敬和敬意,同時也是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衣節(jié)的傳說與風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衣節(jié)的傳說
據(jù)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為了抵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決定修筑萬里長城。長城因工程浩大,故就在全國各地強擄壯丁來修,孟姜女的相公范杞梁也在修筑長城的壯丁之列。范杞梁走后,他的父母不久便雙雙亡故,孟姜女一人在家舉目無親、孤苦伶仃,最后帶上親手縫制的衣物,要飯乞討前往北方尋夫,到了長城之后,結(jié)果丈夫范杞梁已累死在工地之上。孟姜女看到此情此景,猶如五雷轟頂,哭得死去活來,可謂感天地、泣鬼神,竟把剛修好的長城給哭倒了一大截。之后,她怕丈夫在陰間受寒著涼,就把做的衣物燒(捎)了,又把衣灰和丈夫的遺骨一塊埋葬。她因悲傷過度,身體極度虛弱,不久也就隨丈夫而去了。后人得知此事后,為她千里尋夫、哭倒長城、忠貞不渝而感動。在很多地方,為了紀念、緬懷她,都給她建廟、立碑、撰文,歌頌她的真情與善良,貞烈和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就把“焚衣葬夫”這一天定為追悼亡靈的寒衣節(jié)了。
與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燒的形式為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因為正逢進入寒冬季節(jié)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傳統(tǒng)的寒衣節(jié)還要送去五色紙做的寒衣,以表達后人對亡者的紀念。
在民俗學中,這一活動歸于社會風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類中。主要習俗有煮紅豆飯以夜奠(亦有以烏糯飯祭墓的),在門前焚燒紙糊或彩印的衣褲鞋帽,也有去墳頭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時,還有男磕頭不哭、女哭不磕頭等規(guī)矩。清佚名《燕臺口號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燒,門外飛灰到遠郊。一串紙錢分送處,九原尚可認封包。"正是這種情景的寫照。
山東淄博習俗:農(nóng)歷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tǒng)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于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老北京人的習俗:過去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這種風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寫的很詳細,所謂“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等等。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yīng)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們總是預(yù)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據(jù)說在清代,還要頒發(fā)歷書,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舊時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個布包,手中拿一疊子歷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歷,賣皇歷。”這也算是舊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的“寒衣節(jié)”:是日,人們把各色彩紙糊成的冥衣,裝在一紅紙袋里,上寫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門外焚化,以示對亡人的記掛,祈求賜福保佑,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嘗新。
山西寒衣節(jié)習俗:晉南地區(qū)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qū)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1、寒衣節(jié)燒的東西種類很多,有的除了燒紙錢和寒衣,還會燒一些紙糊的豪宅、汽車等一些“奢侈”品。民間認為將這些紙錢、紙衣之類焚化后,就會由陰間的郵差送到地府給指定的人。
2、如今這些祭祀用品在市面上都已有現(xiàn)成販售,比如紙衣服,紙鞋子,紙汽車、紙豪宅等一些祭祀用品都是做好的,隨處都可以買到,有些地方的人們就直接買來這些,燒給逝者。而有些地方至今則還保留著傳統(tǒng)——要燒的寒衣要親手制作。
3、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zhuǎn)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
4、在十字路口要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5、燒紙送寒衣的步驟:寒衣節(jié)如果到墓地去,首先要清理墓碑和附近的灰塵、雜草及不潔之物,然后選好地方畫個大圈,擺上貢品、點上香燭,焚燒紙錢、寒衣,邊燒邊禱告,匯報一下家里的喜事與好事,讓先人在那邊安享太平。
是
寒衣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guān)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農(nóng)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yīng)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