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但是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寒衣節是什么節日。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寒衣節是什么節日,希望大家喜歡!
寒衣節是什么節日
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農歷十月初一,俗稱秋祭、寒衣節,民眾稱為鬼頭日。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三大鬼節。《詩經·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天逐漸冷了,人們該為逝去的親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農歷十月初一又稱授衣節。
人類的文明最早是從尊重生與死開始的,送寒衣的習俗,就是始于這種理念。送寒衣這種祭祀方式,集中體現和表達了炎黃子孫人文道德價值觀——血緣紐帶的宗族觀念、尋根問祖的孝道理念、尊重生死關愛生命的宇宙觀。
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和引發其感恩之心和道德意識。因此不管在寒衣節還是在其它節日,不管具體用什么方式祭祀,每個人都應該放棄濁思塵念,清凈身心,正心誠意,用心靈與天地自然交流融合,這是寒衣節的精神與靈魂,也是寒衣節值得發揚的意義。
寒衣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在北方到了農歷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源于先秦迎冬禮儀
又有人認為寒衣節是從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于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于宋代。
于紀念漢高祖
寒衣節圖冊此外,在唐代敦煌的十月初一節俗傳說中,尚有紀念漢高祖劉邦的講法:“十月曉,又日星,何謂?昔漢高祖十月一日入秦,故作一日節。”(斯五七五五《雜抄》)因為是一千多年以前的資料,也許比后人的傳說或推論又接近歷史原貌一步,可惜沒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特別是當時人是如何過此節日的詳細描述。
源于秦朝孟姜女哭長城
“寒衣節”與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圖冊民間傳說謂寒衣節源起于秦朝:民婦孟姜女的丈夫杞梁應官府征役去修筑長城,孟姜女在十月初一這天啟程,給遠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衣御寒。
如流傳在甘肅河西一帶的《孟姜女寶卷》中,就有這樣的唱詞:“十月里,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走了一里又一里,我的郎君在哪里?”俟她來到筑城工地,獲知丈夫已勞累而死并被埋進長城腳下后,號咷痛哭,竟使長城城墻坍倒,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盡。
百姓聞此深受感動,以后每到十月初一這天,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送給亡夫,從而逐漸形成了追悼亡靈的寒衣節。
1、凡是送給去世的人的東西必須燒干凈
凡屬送給去世的人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2、救濟孤魂
漢族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3、送寒衣時間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漢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