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一到,下雨天的時候,打雷的聲音是越來越響了;晴天的時候,溫度是越來越高了。那么,大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大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1、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二十四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2、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冬季受來自內陸的干冷氣流的影響,天氣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3、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高溫潮濕多雨雖然不免有悶熱難熬之苦,卻對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農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沛的雨水供應。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
4、大暑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歷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浙江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臺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后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后,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后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臺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莆田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臺灣
大暑節臺灣周圍的海域大多布滿暖水魚群,東北海域有魷魚,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臺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節”,由于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征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1、綠豆
談到夏季解暑的配料,首先想到的就是綠豆,中醫說: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腸胃厚,枕頭明目,治頭風頭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腫脹。
2、鴨肉
鴨肉富含蛋白質,夏天吃鴨肉不僅可以預防疾病,還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特別是體質虛弱的人,夏天極度食欲不振,偶爾大便干燥。只要吃鴨肉,就能緩解這種癥狀,緩解夏天食欲不振的現象。一般來說,蓮藕或冬瓜可以用來燉鴨肉。這道菜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滋補身體。
3、薏米
薏米是一種味道甘甜、微寒的食物,夏天吃薏米可以清理體內的濕毒。夏天來了,人最容易出現胃腸消化問題。一旦消化功能下降,人的體質就會下降。這時,多吃薏米可以幫助我們身體的消化系統進一步加強,也可以補充出汗后缺失的水分。食用薏米后還能合理調節體內血糖能量。所以說夏天選擇薏米作為日常主食是很合理的。
4、苦瓜
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熱,消暑,生津,清心,明目。傳統醫學認為苦瓜生則寒,熟則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養肝,潤脾補腎,能祛邪解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還能緩解熱病煩渴,中暑發熱,痢疾,痱子等。
5、鯽魚
如果夏天氣溫潮濕,可以煮一些鯽魚湯滋補身體。鯽魚湯最大的作用是祛濕開胃。水腫的人喝鯽魚湯最合適。特別是夏天,如果人體內長期積壓的水分不能及時排出,對身體非常不利。鯽魚中含有的優質蛋白質和礦物質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被人體吸收,兒童、孕婦、老人、體質差的人都適合夏天補鯽魚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