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形成以來,二十四節氣一直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風向標,也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的科學遺產。那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大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大暑的意思是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臺風頻繁。
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于黃經120°。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這時正值中伏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大暑作為農事節氣,最早記載大暑的是《逸周書·周月解》。該書中明確指出,“夏三月中氣,小滿、夏至、大暑”。二十四節氣系統至周秦時期應已出現,漢代劉安主持編撰的《淮南子》有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載,大暑就在其中。
由于酷熱氣候,在以大暑為代表的三伏天內,人們以安居靜養為主。為了消暑,還發明了種種民俗,在古代尤為昌盛。古有伏日頒冰之儀式,即伏日將頭年臘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們消暑。
大暑節氣的風俗有送大暑船、曬伏姜、喝伏茶、燒伏香、過大暑、吃鳳梨、喝暑羊、斗蟋蟀、吃仙草等。
1、送大暑船:送大暑船這個習俗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好多漁村都有這個習俗,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送大暑船時還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2、曬伏姜: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3、喝伏茶:從古至今,民間都有大暑三伏天飲伏茶的習俗,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4、燒伏香:一說是說大暑氣溫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二是說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5、過大暑:莆田人在大暑那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6、吃鳳梨:臺灣有民諺:大暑吃鳳梨,是說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
7、喝暑羊:華北地區有在大暑這一天喝暑羊,也就是喝羊肉湯的習俗。經過緊張的夏收勞動,人們非常疲倦,要好好休息一下了,這時全家會聚在一起,吃一個香噴噴的新麥饃饃,喝一碗味道鮮美的羊肉湯。
8、斗蟋蟀:大暑時節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時節,人們有茶余飯后斗蟋蟀取樂的風俗。
9、吃仙草:廣東很多地方有在大暑吃仙草的習俗。仙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
大暑通常表示天氣酷熱,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來到了。每年公歷7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120度時為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晴朗時,經常驕陽似火,酷熱難耐;陰雨時,則悶得讓人難以喘氣。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節氣,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思是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水很快就會到來,想躲避都來不及。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所言:“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后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
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后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在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蘇、浙一帶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
如大暑前后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后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
“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