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小暑前夕是一年中光照較強、日照最長的日子,所以有些地區是有著曬伏的習俗。有些朋友對小暑節氣的相關內容感興趣,那么,下面來講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小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小暑節氣的含義是指真正的意義上的進入夏天,天氣也變得小熱起來。但此時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大暑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有大熱的以上。但由于每年各地天氣情況不一樣,熱起來的時間也不一樣,像今年鄭州、西安、南京、石家莊就特別的熱。而重慶則退出火爐城市,反而不熱了。但一般進入小暑之后,雷暴會增多,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但對于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于成長。
小暑時節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步縮短,但為何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然節節攀升呢?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雖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是收大于支,所以這一段時間內氣溫還會繼續上升。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是小暑,不是很熱,但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夏時節,江淮流域雨季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回升,進入旱季;而北方和東北地區進入雨季,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
夏季小暑開始,江淮流域雨季相繼結束,我國東部淮河以北和秦嶺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且降水明顯增加,雨量相對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長江中下游普遍高溫少雨天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農業諺語說:“下雨天的雨是鍋里的飯。”降雨帶來的雷暴、熱帶風暴或臺風對水稻等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造成棉花、大豆等干旱。對農作物和蔬菜的不利影響。有的年份,夏季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依然強勁,長江中下游與南方暖空氣相呼應,出現鋒面雷暴. “小樹雷雨,逆為黃梅”,小樹時節雷陣雨往往是“逆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將在長江中下游持續一段時間。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閑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豐登。然后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嘗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著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為普遍。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后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小暑三候為:“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