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由來與習俗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
立冬習俗:
1.賀冬: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中規定,立冬之日,朝廷要放假,皇后親詣皇帝,稱“賀冬”;郡縣鄉村皆要舉行賀冬宴會,官員要奉行賀禮并互相宴請。
2.補冬:立冬補冬,在民間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說法,這意味著立冬是一年中最需要進補的時候,大閘蟹、雞肉、羊肉、鴨肉、魚肉成為人們補冬的主要食物。
3.祭祖、祭神:在閩臺民間信仰中,立冬是秋冬之交的界日,又稱“交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在臺灣島,逢立冬必吃姜母鴨,“姜母”是今臺南官田的關廟地區,因為這里最早使用“姜母”為廟名。由此,南臺灣逐漸形成了“姜母鴨”文化。
4.調神:古時立冬日,天子要親自出京,前往祈谷壇祭祀倉帝,名為“冬祭”。歷代皇帝都會舉行郊祭和祈禱豐年的活動,如唐朝詩人李白《立冬》中所說的“孟冬十日朔,秋氣未全除。玄蟬聲未斷,寒鳥舞還遲?!痹谶@一天,皇宮上下也要進行一些活動來調適神氣、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