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人們開始準各御寒衣物、手爐、湯婆之類,同時房內掛棉簾以防寒。家家戶戶開始腌制、風干各種蔬菜(包括白菜、蘿卜)以及雞鴨魚肉等,延長蔬菜、肉類等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民間流傳很多小雪節氣的風俗,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小雪節氣有什么習俗吧!
小雪節氣有什么習俗
1、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腌臘肉
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后,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3、吃刨湯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眾又開始瞭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瞭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4、曬魚干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干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后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瞭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1、早睡晚起:人們要適當早睡,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才利于潛藏陽氣,蓄積陰精。
2、注意腳部的保暖:每天都要用溫熱水洗腳、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3、注意通風: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不讓病菌的滋生,防止空氣污濁,以達到預防感冒的效果。
小雪節氣的含義是天氣漸漸的變的寒冷,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到零攝氏度,只不過這個時候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落在地上也不會堆積。“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初候虹藏不見”,彩虹是雨后空氣中含有無數水滴,折射太陽光形成的,這時雨季過去,飄下的已是雪花,彩虹自然就不會出現了。 “二候天氣上升”,這時的大田里已經沒有莊稼了,空氣中缺乏水分,天空中也沒有了云彩,顯得一片空曠。
“三候閉塞成冬”,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河流開始結冰,家家關門閉戶防止冷空氣進入室內—冬天來到了。
在立冬節氣,我國的西北、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有雪,到了小雪節氣,意味著華北地區將有降雪。如果說立冬節氣標志著我國北方大部地區進入冬季的話,走到小雪節氣,冷空氣的直接表現就是使這些地區的氣溫逐步達到0℃以下
我們都知道只有在云層內及云下氣層的氣溫都在0℃以下時,降水形式才由雨變成雪。所以,小雪階段比入冬階段氣溫低,是不爭的事實。長江中下游地區陸續進入冬季。
雖說全國降水隨著冬季的到來,降水逐漸跌入一年中的低谷,但江南比江北雨量還是偏多,即便這一地區12月中下旬才有初雪,但此時的陰雨天氣,給人們的感受已經不是深秋涼意,而是濕冷了,這種感覺比北方干冷地區有供暖條件的人們要難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