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末,各個商家打出來各種優(yōu)惠活動,外面的海報也是用很鮮艷的顏色制作而成,處處洋溢著過年的氣息,此時大家也在盼望著假期,在工作了一整年后,也需要聚餐坐到一起好好聊聊,聯絡一下感情,下面就來講講這個專有稱呼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尾牙節(jié)是什么節(jié)日吧。
尾牙節(jié)是什么節(jié)日
1、福建地區(qū)把做“尾牙”之后的日子,即農歷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為趕工結帳時間。所以,也稱二十二日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處收湊新舊賬,延后則就要等到新年以后才收帳了。
所以“尾牙”的飯吃完后,就有幾天好忙。過了“尾期”,即使是身為債主的硬去收賬,也可能會被對方痛罵一場,說不定還會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農人在“尾牙”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與仆婢,對于來年是否繼續(xù)雇用一個人,也要在尾牙作最后的決定。所以,這算是慰勞日,又是禮貌相送日。
3、薄餅原本是“尾牙”的必備食物。
這一天,臺灣及福建地區(qū)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福建晉江一直保持著尾牙日活動。
尾牙的涵義
「牙」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tǒng)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歷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
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只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肴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歷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作牙」的起源出於善良的社會風俗習慣,代代相傳。所謂「牙」字,為「牙旗」之簡稱,因古時荒地滿目,未經開墾之地,時有相爭開拓,致有格斗、毆打等事發(fā)生。為識別起見,各地區(qū)(或軍旗)之西邊,均畫有獸牙之形狀,如牛角、羊角…等.
以代表各地區(qū)之人員,或族人,或者軍隊的標志;至於古代商場的買賣介紹人,往往被稱為「牙郎」或「牙儈」、「牽鉤仔」,故商人向「牙郎」們請客致謝等方式,拜祭土地公的節(jié)目,稱為「做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