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尾牙節是拜祭土地公(福德正神)的活動,這一節日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今天小編整理了福建的尾牙節是哪一天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福建的尾牙節是哪一天
福建尾牙是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尾牙是福建地區的民間傳統節日,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月的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農歷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古代福建有個習俗,“尾牙”這天晚上,凡有雇傭店員、伙計的商行店主都要備辦一頓豐盛的晚餐,宴請全體員工,席間,老板對來年聘用人員的變動采取多種形式給予表態以示去留,如對不稱職者要予辭退,便在宴席上將一盤雞的雞頭對準那位員工的席位,意即解雇;或是對要辭退的伙計,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辭棄;還有一種是老板親自向那位準備解聘的伙計敬酒,表示辭行。這些不動言詞的辭退風俗,卻令人感到十分尷尬,也鬧出過不少吵架責罵之事,后來便逐漸廢除,改為通過介紹人轉達辭退之意。
福建人流傳著在每一個農歷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習俗。這一天的供奉對象,是地主(福州十邑對地基主的俗稱)或其他屬陰類的神明;過后,人們也能吃獻祭過的供品,一飽口福。
這一天,也是神壇“犒軍”的日子。“犒軍”的對象,如果屬天兵天將的性質,可以選擇在初一和十五;萬一主神手下的兵馬都是陰兵陰將,祭祀日就肯定落在屬陰數(雙數)的初二和十六。
“做牙”的意思與吃喝有關系。廣東人說的“打牙祭”,意思即是以吃、喝為樂,不過福建人“做牙”的對象首先是靈界,其次才輪到人類享用。人們要等到祭祀之后,才能分享曾經用來供奉靈界的食物。
福建人最重視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做“頭牙”,以及在十二月十六做“尾牙”二月初二是“社日”土地神之紀念日,是一年的第一次“做牙”,被認為是頭牙,而十二月十六,則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稱為“尾牙”。
福建人做“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后,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
而莆田民俗“尾牙節”,較為隆重,有過小年之稱。莆田人過“尾牙節”是有講究的,祭祀用的香、紙、燭必不能少,供桌上水果、肉類、面食也必須齊全,商人尤其重視,莆商也正是秉承陳米牙這種誠信的精神成就事業,很多大老板要同員工一起吃牙宴,說“只要一起吃了牙宴,明年就一定會在一起繼續團結奮斗”。
“做牙”的時候要在門前,擺上果品、酒菜,比如炒米粉、炒面條、甜丸子,雞鴨豬各種肉類,還有蝦類等。也有人說不可有魚類,因為有“衰如魚”的說法。還有些家庭喜歡簡單點,只用干品,比如蘋果、梨、香蕉、茶酒、還有肉包、餅干等各種糕點作為祭品。接著就開始燒香、燒貢銀、銀紙等。
這一天,臺灣及福建地區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福建晉江一直保持著尾牙日活動。
「牙」是中國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歷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只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肴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歷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牙的本義是軍中帳前的大旗,大軍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確保旗開得勝、一路平安,稱之為“禡牙”。這個典禮后來被商號援用,於每年過完年后第一次開市時,同樣來個祭典,希望財源廣進,生意興旺。他們祭拜的對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這一祭禮稱為“牙祭”或“做牙”。一年有24個“牙期”,尤以“尾牙”為隆重。另有一說是古代商場買賣介紹人稱為“牙郎”,人在年終算其所賺利潤時而向牙郎致謝請客之方式。因為社會變遷,土地公崇拜已經不只是與農業有關,也與工商業有所連系,成為財神象征。配合“牙祭”,尾牙成為工商界年終酬謝員工聚餐活動。
尾牙節發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風俗是各公司企業在當日舉行聚餐晚會和員工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還有尾牙聚會、尾牙燒烤、尾牙晚會甚至尾牙舞會等,總之,基本樣式是企業宴請員工進行年末的聚餐和聯誼,以感謝和表彰員工的辛勤工作。
很多地方不過尾牙,但卻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影響。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還把大吃一頓美食叫做“打牙祭”,就是這種文化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