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不過尾牙,但卻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影響。那么尾牙節是哪里的風俗節日?今天小編整理了尾牙節是哪里的風俗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尾牙節是哪里的風俗節日
尾牙,福建和臺灣地區的民間傳統節日,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初二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臺灣人過“尾牙”,和大陸年終聚會有點兒相似。
臺灣民間農歷每月初二、十六有拜土地公(福德正神)的習俗,供桌上擺各種供品,讓土地公 “打牙祭” ,即為所謂的“牙”。民間有種說法叫“二月二(土地公生日)敬土地”,到一年的最后一次,也就是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這一天,百姓人家都要準備牲禮拜祭土地公,全家團聚吃“尾牙”,還要吃“潤餅”(廈門叫“薄餅”,類似大陸常見的“春餅”),以求來年家庭富裕潤澤。
臺灣過“尾牙”盛行,是因為商家視土地公為守護神。為保佑來年生意興隆,商家吃“尾牙”會比一般的家庭更為盛大,內容更為豐富。當晚,做“頭家”的會宴請公司同仁,以犒慰他們平日的辛苦。過“尾牙”也是緩和勞資關系,拉近距離和情感的一種方式。傳統過“尾牙”,白斬雞是不可缺少的菜,如果雞頭朝向在座的某個人,就表示此人將被解雇;如果雞頭朝向老板自己,大家就可放心享用美味了,這道菜端上時已將雞頭去掉,解雇的意味已經漸漸淡化了。吃“尾牙”熱鬧而和諧,老板會親自給員工敬酒,員工也可以跟其沒大沒小。
上述的尾牙不只是臺灣才有,也不是從臺灣商人流傳到大陸的民俗或宗教節日,而是福建及臺灣地區特有的影響廣泛的文化民俗活動?!拔惭馈奔崔r歷十二月十六。源自農歷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歷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
古代福建有個習俗,“尾牙”這天晚上,凡有雇傭店員、伙計的商行店主都要備辦一頓豐盛的晚餐,宴請全體員工,席間,老板對來年聘用人員的變動采取多種形式給予表態以示去留,如對不稱職者要予辭退,便在宴席上將一盤雞的雞頭對準那位員工的席位,意即解雇;或是對要辭退的伙計,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辭棄;還有一種是老板親自向那位準備解聘的伙計敬酒,表示辭行。這些不動言詞的辭退風俗,卻令人感到十分尷尬,也鬧出過不少吵架責罵之事,后來便逐漸廢除,改為通過介紹人轉達辭退之意。
福建人流傳著在每一個農歷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習俗。這一天的供奉對象,是地主(福州十邑對地基主的俗稱)或其他屬陰類的神明;過后,人們也能吃獻祭過的供品,一飽口福。
這一天,也是神壇“犒軍”的日子?!瓣姟钡膶ο?,如果屬天兵天將的性質,可以選擇在初一和十五;萬一主神手下的兵馬都是陰兵陰將,祭祀日就肯定落在屬陰數(雙數)的初二和十六。
土地公的由來,有一個傳說,據說,周朝時有位家仆張福德,因主人赴遠地當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隨主人愛女千里尋父,途中遇到暴風雪,張福德為救其女免受凍死而犧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誠而建廟祭祀。周武王時加贈封號“后土”,後來人人視其能造福鄉里、福澤萬民而尊稱“福德正神”。
牙的本義是軍中帳前的大旗,大軍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確保旗開得勝、一路平安,稱之為“禡牙”。
這個典禮后來被商號援用,于每年過完年后第一次開市時,同樣來個祭典,希望財源廣進,生意興旺。他們祭拜的對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這一祭禮稱為“牙祭”或“做牙”。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與二月二龍抬頭日期重疊,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
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