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牛是我國哪些地方的風俗活動?立春日的重要活動,還有“鞭春”。“鞭春”即鞭春牛,又名打春牛。今天小編整理了打春牛是我國哪些地方的風俗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打春牛是我國哪些地方的風俗
打春牛主要是中原漢族地區的習俗,同時也是侗族地區的傳統。不過,在不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名稱和形式。例如,在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叫做“趕土牛”或“趕泥牛”;在廣東、廣西等地叫做“趕泥公”或“趕泥龍“;在山東、河南等地叫做“趕泥龍”或“趕泥蛇”等等。
一方面,打春牛是對農業生產的一種象征性的啟動和鼓勵。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農歷新年的開始。在這個時候,人們通過打春牛來喚醒大地上沉睡的生命力,激發農民們開始春耕的熱情和信心。
打春牛另一方面,打春牛也是對自然界的一種驅邪祈福的儀式。人們認為春牛是天地之靈物,能夠驅趕瘟疫和災難,帶來平安和吉祥。所以人們要用彩鞭把春牛打碎,把碎片撒在田間地頭或者家門口,以求得到春牛的庇佑和保護。
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據說自西周時期興起.《禮記·月令》記載,先秦時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領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來,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禮俗,歷代最高統治者都照行不誤,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縣府的開耕儀式由縣官主持,鄉村的春耕儀式由民間組織主持.歷代沿襲,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這種習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為象征,由春官執鞭,有規勸農事、策勵春耕的含義,也是喜慶新春、聚會聯歡的形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男人們“鞭春”時,女人們“戴春”,她們頭戴色彩艷麗的純幡,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飾物,老人和孩子則不忘“咬春”,也就是吃春卷、春餅。從這種祖祖輩輩延續不斷的迎春活動中,人們得到一種生命活力的釋放,更獲得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
制作春牛時很有講究,春牛的牛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長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個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條象征春天;同時柳條鞭子長二尺四寸,代表24個節氣。
內鄉“打春牛”是當地世代傳承的立春節氣習俗,202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
自2005年起,內鄉縣衙博物館每年在立春日將“打春牛”作為文化旅游表演項目進行展演。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江紅軍介紹,內鄉“打春牛”習俗分為祭春、迎春、打春、鬧春、送春等環節。
立春當日一早,在內鄉縣衙博物館,民眾身著清代公服分別扮演“知縣”、眾官吏卒等角色,高擎儀仗、“春”字牌、“春”幡等排成兩列向著城東的菊潭公園行進,即為“東郊迎春”。伴隨著迎春隊伍,嗩吶、鑼鼓聲聲不絕,甚是喜慶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