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韓國做為一個亞洲國家,還和我們中國離得如此之近。他們新年的習俗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韓國元旦習俗簡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韓國元旦習俗簡介
雖然沒有明確的記錄表明拜年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怎樣源起的,但是應該含有送走多災多難的一年,為迎來新的一年跟周圍的人們一起祈福的含義吧。正月初一的早上要按照長幼順序依次跟家里的長輩拜年,給村子里年長的長輩拜年。但是并不只是一定要在初一進行的,在初五前都可以進行拜年活動。另一方面,拜年也有告別去年最后一天(12月的最后一天),有“辭舊迎新”的含義,感謝家人和親戚又平安無事地度過了一年。
正月初一給孩子們準備的新衣服叫做新裝,這是希望新衣服能夠給孩子帶來好運的一貫風俗。一般給男孩子的帽子都是深色,褲子、上衣、外袍都是鮮艷漂亮的顏色;給女孩的上衣是黃色的,裙子是大紅色的。花花綠綠鮮艷的衣服寓意著孩子的未來也是一片光明的。給周歲孩子的衣服上的飄帶也是紅色的,寓意著孩子的將來能夠高升為官、趕走牛鬼蛇神。系上綠色的飄帶時,含有祝福孩子將來有一份好姻緣的意思。
笊籬本來是淘米的時候用的工具,在新年的時候韓國人會用笊籬來表示裝滿福氣的意思。每家每戶都會把火柴、麥芽糖等有著幸福寓意的物品放在笊籬里,然后掛在門邊的墻上,有祈福的含義。笊籬是淘米的工具,所以也有把壞事涮掉,留下福氣的意思。所以在買福笊籬的時候人們不會砍價,因為會帶來財運,所以大家都不會計較。買的越早福就來得越多,所以正月里早早出去的時候就會看到大家都把福笊籬準備好了。
韓國人在正月初一的早晨一定要吃年糕湯,所以以前的人們又把年糕湯稱為“添歲餅(又長大了一歲)”。年糕湯主要是先將打糕蒸熟后再選出長條的年糕,寓意著健康長壽,還有銅錢一樣圓圓的年糕也寓意著財富。年糕湯里面原來是放野雞肉的,但是現在因為沒有野雞肉所以用雞肉來代替了,因此也衍變出了“以家雞代野雞”的歇后語。餃子湯以前在中國新年的時候有“把福包起來吃”的意思,高麗時代傳入了韓國,因此現在韓國人也把年糕湯和餃子湯混合起來吃。
除夕(大年三十)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按照掃墓的順序,喝叫做“歲酒”的酒。所以初一的早晨從年紀小的人開始,每人喝一杯,“歲酒不溫”是這個習俗的特點。屠蘇酒和椒柏酒是在歲酒里放藥材的酒,人們相信喝這種藥酒的話會驅除厄運,不會生病,健康長壽。新年的時候帶著自己的歲酒上鄰居家串門的時候,互相炫耀自家的歲酒好喝,喝酒之后,一起聊天,也增進了鄰里之間的感情。
翻板子游戲的起源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這個游戲有表達對豐年的美好祝愿的含義。板子意味著土地,扔板子象征著四季的變幻,這關系到糧食的收獲和農活是否能順利進行。蹺蹺板游戲是以前住在院子里的女人們想看看院子外面的世界,利用蹺蹺板來進行跳高望遠的游戲。這個游戲有“如果未婚的時候沒有玩過蹺蹺板的話,生了孩子以后就不能玩了”,或是“在正月玩的話一年期間都不會生病,平安健康”的寓意。
1、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
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腌雪里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2、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于北方元旦習俗之“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于“雅”。
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于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
春飯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余的象征。
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后,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并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于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于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云:“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相傳在遠古時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那時候還處于堯舜盛世,堯天子在位做了許多對百姓有利的好事,所以大家都非常愛戴他,不過因為他的兒子不成器,所以在退位的'時候,他選擇了品德兼備的舜,并對他寄予厚望。
當然舜果然沒有讓他失望,接連做了許多好事,后來堯去世了,人民就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相傳自此以后,歷代皇朝都會在正月初一舉行類似的祭祀活動,就是為了緬懷堯舜二帝,也希望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好,風調雨順。而民間則會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并不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
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于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共迎新的一年。
各國元旦的習俗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但由于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不同,時間也不同,因此,有些國家的“元旦”日期也有不同。
中國
元旦原是農歷正月初一,在古代是紀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國紀念采用西歷,從此公歷的1月1日就變為中國的元旦,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朝鮮
和我們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彩衣,進行蕩秋千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里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