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有什么節日風俗
順星節
我們中國的老祖宗其實早就對星相學進行過深入研究,所以古人經常通過夜觀天象,來預測人間世事的變化。古人認為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代表著一位神仙,叫星君,比如太陽叫太陽星君、月亮叫太陰星君、金星為太白金星、水星為辰星等等。也有一種說法是,每一顆星星代表我們人間每一個人,當年星出現的時候,星星之間就會產生某些磁場反應,世間的人們就會有吉兇禍福之事,這個時間大家都是要注意的。
谷日
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民間傳說正月初八這一天是谷子的生日,民以食為天,中國向來對農業是非常重視的。漢代東方朔在《占書》上也講: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古人認為正月初八這一天,可以預知一年的運氣,就叫占谷。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代表這一年五谷豐登,如果天陰則代表今年的農作物要歉收。這一天的習俗就是對寫有谷物名稱的牌位進行祭拜,并且不吃煮熟的谷物,表示一定要重視農業、珍惜糧食,希望來年的時候農民能夠順利的發展。
放生祈福
在正月初八這一天,古人還有放生的習俗,把家里養的一些鳥、魚等動物,放回野外,讓它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這種放生活動,也是借以表達在新春開始,人們期盼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這是大家內心的愿望。
祭祀八仙
因為初八和八仙都有個八字,在中國民間就逐漸將初八演變成祭祀八仙的節日。八仙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民間傳說的張果老、鐵拐、呂洞賓、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這八位神仙在民間很受歡迎,流傳很廣,所以在這一天,大家都習慣準備水果佳肴來供奉八仙。
在大年初八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是未來避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這叫做“聚財”。除夕夜大小水缸也不能空,裝滿之后,鄉下還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
我們對于初八回家的說法一直秉承著傳統的風俗,大年初八不回家這是由于人們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后,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臺、門檻、鍋臺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并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
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這是因為在我國有些地方的民俗看來,初八是不能出門的,意思是說出了嫁的姑娘在正月里回娘家,一般是初七、初八是不適宜的,要到初九、初十才能回娘家。一十,就是指正月初十。但其實“七不出、八不歸”的真正含義有所不同。
“七不出門”說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沒辦好不要出門,也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八不歸家”則指的是出門后,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也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基本道德準則,違犯了任何一條,都是對不起祖宗,更是沒有臉來面對自己的家人。
在新的節日里面應該有新的講究,包括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在新的一年里想要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
農歷的正月初八這一天,傳說正月初八是天上諸星下界的日子,內蒙古、山西等地的農村稱正月初八為八仙節,要用供品祭祀八仙。在這一天,許多地方都有“游八仙,去百病”的習俗。不僅是人們家中,就連大街小巷也被人們布置的紅紅火火,充滿著節日氣息。
喜慶祥和的氛圍將年味襯托得更加濃郁,人們紛紛出來“游八仙”,作為一項傳統娛樂活動,在愉悅人們身心的同時,也表達著對于新年新氣象的美好期盼。根據《天津志略》,“初八日為‘順星日’,薄暮,祭星神,供元宵(即湯圓,亦有兼供面餃者)。”在河北萬全,初八日為祭星日。這天晚上,“各處以綿紙拈成花形,蘸以麻油明之,共百零八支,焚香祝之,謂之祭星。舉行地點多在各處之玉皇閣或真武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