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2024年準確時間
2024年驚蟄時間:公歷3月5日10:22:31,星期二,農歷正月廿五。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侯規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1、早睡早起
春天萬物復蘇,驚蟄過后的春天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不過,我們應該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增強體質,早睡早起。
2、防寒保暖
驚蟄時節天氣轉暖,但是驚蟄時節的晝夜溫差很大,而且驚蟄前后,多發“倒春寒”的現象,特別在陰雨綿綿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體很容易引發局部麻木、酸痛等癥,久之會引發關節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為主。
3、保肝防病
中醫認為春季屬肝,肝臟與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膽經脈也在春季最為活躍。如果在春季沒養好肝氣,肝臟功能或會失常,導致身體氣血運行紊亂,進而影響到其他臟腑器官。因此,驚蟄時節保養肝氣十分重要。
1、吃梨
民間有農民流傳俗語“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梨與離諧音,民間相傳,驚蟄吃梨可以和莊稼蟲害遠離,寓意祈愿風調雨順豐收有余、
2、炒豆
在一些地方,有驚蟄日農民吃炒豆的習俗,人們將黃豆浸泡在鹽水里一段時間,然后在鍋里炒出啡啪之聲,意思是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所發蹦跳聲音。
3、蒙鼓皮
在一些農村驚蟄這天要蒙鼓皮。相傳驚蟄時節雷神敲響鼓,喚醒萬物,春神到人間,民間也要順應天時蒙鼓皮,以助神威。
4、祭白虎
農村老人講,驚蟄這天祭白虎能夠祛百邪,除百害。如果覺得年頭不順犯小人,要在驚蟄之日祭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順利,驅除小人和病害。
5、吃龍須面
在部分農村,驚蟄日吃龍須面,烙的餅子上要有龍鱗的圖案,包的餃子上要有龍牙,用龍在人間的寓意期盼吉祥平安。
黑米黨參粥
黨參、白茯苓各15克,生姜塊5克,黑米100克,冰糖6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黑米黨參粥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目的作用,適合氣虛體弱、脾胃虛弱、全身倦怠無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患者食用。
山藥玉米粉粥
山藥粉15g,粳米100g,玉米粉15g,將粳米淘洗干凈,下鍋煮粥,同時把玉米粉、山藥粉用冷水溶和,待粥將成時,調入山藥、玉米粉,再略煮即成,有健脾補氣的功效。
紅棗粥
粳米250克,紅棗60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紅棗粥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適合貧血、慢性消化不良、神經衰弱、失眠等患者食用。
菠菜豬肝湯
豬肝150g,菠菜50g,鮮蘑菇50g,水發木耳25g,蒜茸、姜片、調料各適量。爐火烹調,待油燒至五成熟時,爆香姜片、蒜茸。投入蘑菇、木耳,加適量水煮沸,入豬肝并攪和,調味。傾入菠菜煮沸,淋上麻油即成。有養肝健脾的功效。
穿著篇
驚蟄時節天氣轉暖,但是驚蟄時節的晝夜溫差很大,而且驚蟄前后,多發“倒春寒”的現象,特別在陰雨綿綿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體很容易引發局部麻木、酸痛等癥,久之會引發關節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為主。
食物篇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不講究“補”,而講究“防”的節氣。驚蟄時節前后,天氣逐漸轉暖,飲食方面,應該以清淡溫和為主,并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在驚蟄這天民間講究吃梨,吃梨助益脾氣,以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在日常飲食和養生方面,這里建議多吃一些含高植物蛋白、維生素多的清淡食物。例如:春筍、菠菜、苦瓜、山藥、蓮子、銀耳等等。
生活篇
“春雷響,萬物長”,春天萬物復蘇,驚蟄過后的春天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不過我們應該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增強體質,早睡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