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我們期待的季節,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立秋養生六大注意事項,歡迎閱讀!

立秋養生六大注意事項
一、飲食調養:“少辛多酸”慎進補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言:“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還可適當食用一些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如小米、薏米、扁豆等,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又能調理脾胃功能。
二、起居調養:“早睡早起”忌貪涼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后別再過于貪涼風、開空調,最好避免皮膚直接被風吹。
三、精神調養:安神養氣莫悲秋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可以通過練習靜坐、閉目養神等方式來調節氣息、靜心凝神,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四、運動調養:輕松平緩不過度
立秋之后,陽氣收回,禁忌暴汗,不利于潛陰藏陽,可選擇一些平緩輕松的運動項目,如瑜伽、太極拳等。尤其是老年人、兒童、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五、兩臟調養:潤燥養肺又護肝
養肺。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立秋之后,天氣就變得干燥,而天氣干燥容易傷肺,肺氣虛則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一般來說,秋季養肺,可多食蓮藕、百合、杏仁、蘿卜、山藥、扁豆、枸杞、銀耳、柚子等潤燥養陰之品,同時要少吃蔥、蒜等辛味之品。
護肝。立秋之后,肝氣在秋天受到抑制,而肝又主情志,疏泄氣血,這時候人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氣血失調的現象,具體表現有憂郁、心慌心悸、失眠、內分泌紊亂等。秋季養肝,多食小白菜、胡蘿卜、蓮子、黃瓜等,也可以找中醫專家辨證施治服用中藥方劑,幫助肝氣的運轉,增強肝臟解毒排毒功能,自然而然就能夠避免不良癥狀的發生了。
最舒服的養肺法:按迎香、叩肺俞
按揉迎香穴: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后,用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1~2組。
叩肺俞穴:每晚臨睡前端坐椅子上,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閉,全身放松。吸氣于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背部肺俞穴數十下,同時用手掌在背部兩側由下至上輕拍,持續約10分鐘。這種方法可以舒暢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功效,并有助于體內痰濁的排出,且可疏通脊背經脈,預防感冒。
六、著裝調養:避免寒氣侵入體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有涼風時至,天氣變化無常。俗話說道“春捂秋凍”,這個季節穿衣感到微涼是最好的狀態,不必過早添衣,適度的冷感可以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不過,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晝夜之間溫差增大,有支氣管炎、肺氣腫、關節炎、腰肌勞損、心腦血管疾病、面癱等疾病的人群,還是要做好防寒工作。
1.柿子
有潤肺止咳、清熱生津、化痰軟堅之功效。鮮柿生食,對肺癆咳嗽虛熱肺痿、咳嗽痰多、虛勞咯血等癥有良效。紅軟熟柿,可治療熱病煩渴、口干唇爛、心中煩熱、熱痢等癥。
2.甘蔗
汁性平味甘,為解熱、生津、潤燥、滋養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鎮咳、治噎止嘔,有“天生復脈湯”之美稱。中醫常把其作清涼生津劑,用于治療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結、高燒煩渴等癥。
3.糙米
我們平常吃的雪白柔軟的米飯叫做精白米,它是在加工過程中經過精磨、去掉大米外層部分得到的產品。大米雖然潔白細膩,但你也許不知道,經過精加工的大米,在碾制過程中胚芽以及谷子釉質部分和谷糠一起被磨掉了,糙米保留的營養更加全面,維生素保留較多。
4.蘋果
健康最有利的水果。此外,在眾多的水果和蔬菜中美國人排出了對健康最有利的水果。其中蘋果排名第一,因為蘋果富含纖維物質,可補充人體足夠的纖維質,降低心臟病發病率,還可以減肥。許多美國人把蘋果作為瘦身必備,每周節食一天,這一天只吃蘋果,號稱“蘋果日”。
5.蜂蜜
蜂蜜含有大量易被人體吸收的氨基酸、維生素及糖類,對于皮膚是絕佳的保養品,此外秋天多食用蜂蜜還可潤肺去燥,從內養外。
6.柑桔
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適用于身體虛弱、熱病后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癥,榨汁或蜜煎,治療肺熱咳嗽尤佳。
7.藕
藕既可當水果,又可作佳肴,生啖熟食兩相宜。藕不論生熟,都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生藕性寒,甘涼入胃,可消瘀涼血、清煩熱、止嘔渴。適用于煩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癥。婦女產后忌食生冷,惟獨不忌藕,就是因為藕有很好的消瘀作用,故民間有“新采嫩藕勝太醫”之說。熟藕,其色由白變紫,有養胃滋陰、健脾益氣的功效,是一種很好的食補佳品。而用藕加工制成的藕粉,既富營養,又易于消化,有養血止血、調中開胃之功效,實為老幼體虛者理想的營養佳品。
8.茄子
1、百合,清心養神
百合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潤肺解渴、止咳止血、開胃安神的功效。適用于陰虛久咳,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等癥狀。
2、梨,生津潤燥
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于熱病傷津煩渴、消渴癥、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梨是最常見的清肺食物,可以將它蒸著吃,可以煮湯,還可以搗泥成梨糕,可清肺,治療咽喉痛,效果極佳。
3、白蘿卜,清肺潤喉
白蘿卜是中醫食療經常選用的,生吃效果好,榨汁效果更佳。而且其中含有的辣味成分可抑制細胞的異常分裂,進而預防癌癥發作,蘿卜還有殺菌、增進食欲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蘿卜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纖維和豐富的淀粉分解酶等消化酶,能夠有效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銀耳,補氣補腎
銀耳被稱為“窮人的燕窩”,燕窩雖補,但價格昂貴,而銀耳無論顏色、口感、功效都和燕窩相似,價格便宜。銀耳具有強精、補腎、潤腸、益胃、補氣、和血、強心、壯身、補腦、提神、美容、嫩膚、延年益壽之功效。
5、柿子,消痰止咳
柿子性寒,能清熱、消痰、止咳,故熱咳者宜食之。據近代藥理試驗觀察,柿子確有祛痰和鎮咳效果,且祛痰作用強于鎮咳。
6、豆腐,清熱潤燥
《醫林纂要》云:“豆腐清熱,止咳,消痰。”凡咳嗽屬于風熱或肺熱者尤宜。亦可選用豆腐皮1張,冰糖適量,加水煮熟后食用,對肺熱咳嗽也有治療效果。
7、薄荷,潤肺止咳
味辛性涼,善于疏散外感風熱。《滇南本草》中說它“治傷風咳嗽”,實為風熱咳嗽。《簡便單方》中也介紹單用薄荷能“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故凡風熱感冒咳嗽或肺熱咳嗽之人,以薄荷代茶飲頗宜。
8、竹筍,清熱化痰
性味甘寒,有清熱化痰作用。如《本草求原》中說:“竹筍,甘而微寒,清熱除痰。”《隨息居飲食譜》亦云:“筍,甘涼,開胸消痰。”因此,風熱咳嗽或肺熱咳嗽之人,最宜食用。
9、無花果,去火消啞
除生食外還可以加工成為果干、蜜餞、罐頭等。無論干鮮無花果均可入藥。咽喉腫痛時,吃上幾顆會減輕疼痛,很快恢復。肺熱、聲音嘶啞時,服用冰糖水煎無花果,可起到去火消啞的作用。
10、橄欖,清肺生津
橄欖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的作用。嗓子痛時含服些青橄欖,可使咽喉清爽,如與鮮蘿卜煎服效果更好。橄欖經蒸餾后的液體稱橄欖露,可用于治療咽痛、咳嗽、煩躁等癥。
1、杏仁川貝百合粥
做法:杏仁30克,川貝母15克,百合30克,粳米50克。先將杏仁、川貝母、百合洗凈,裝入已消毒的紗布袋內,先煮1小時,撈去藥渣后放入粳米(洗凈),再煮20-3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和胃補脾,潤養肺燥。
2、荷葉粥
做法:用鮮荷葉一張(約20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為原料。將米洗凈,加水煮粥,臨熟時將鮮荷葉洗凈覆蓋在粥上,燜約15分鐘,揭去荷葉再煮沸片刻即可。喝時可適量加點白糖。
功效: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止血,降血壓,降血脂。適用于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病以及因暑熱致頭昏腦脹、胸悶煩渴、小便短赤等。
3、沙參銀耳粥
做法:沙參50克,銀耳50克,粟米50克,冰糖10克。沙參洗凈,放入陶器罐內,放入清井水,先煮30-40分鐘,去沙參,放入銀耳,栗米(均洗凈),再煮1小時放入冰糖,再熬10-15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有效地清除體內的廢物,滋陰,緩解咳嗽。
4、紅棗蓮子粥
做法:紅棗洗凈去核,蓮子、粳米洗凈;將紅棗、蓮子、粳米、姜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滾,后改用文火熬至成粥,再用少許鹽調味即可。
功效:紅棗食性平和,具有良好的補益作用,與蓮子、粳米同煮,具有補脾養胃、澀腸固精、養心安神等功效。秋日食用,極為適宜。
5、芝麻粥
做法:搗碎的芝麻與大米粥同食,可治眩暈、記憶力衰退、須發早白等。芝麻50克、米100克。先將芝麻(黑,白混合更佳)炒熟,最好研成細末,可加少許鹽,胡椒粉,俗稱“芝麻鹽”,待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
功效:秋季常食,可益壽延年,還可潤肺,是秋季保健粥的佼佼者。對便秘、肺燥咳嗽者有一定療效。
秋季食補養生應以“燥則潤之”、“注重養收”為重點,有些之前可以放心吃的`食物,到了立秋時節就要盡量避免食用了,那么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立秋不能吃什么,立秋過后哪些食物要少吃。
西瓜
我國民間有說法稱“秋瓜壞肚”,也有說法指“立秋后的西瓜不能吃”,營養專家指出,西瓜屬寒性。立秋后,隨著氣溫慢慢降低,胃腸道對寒涼食物的適應力會下降。西瓜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吃得過多就會刺激人體腸道,容易引起腹瀉,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更建議立秋后少吃或不吃。
不過營養專家同時表示,民諺雖有一定道理,但人們不可以偏概全。立秋后能不能吃西瓜,主要取決于氣溫的高低和各人的體質。如果持續高溫,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吃西瓜仍是防暑降溫的不錯選擇。
絲瓜
老一輩人有“立秋后不能吃絲瓜”的說法,說立秋之后的絲瓜,也就是所謂的“秋絲瓜”,生瘡的人不能吃,吃了以后瘡毒會復發,意思是秋絲瓜是有“毒”的,但這個說法有所爭議。
根據資料顯示,絲瓜的營養豐富,在瓜類蔬菜中,其蛋白質、淀粉、鈣、磷、鐵及維生素A、C含量都是比較高的,另外,絲瓜也有很好的藥用作用和清熱作用,夏令暑熱,吃絲瓜甚好。而所謂立秋之后的秋絲瓜,不宜多食是因為其性寒涼,而不是因為有“毒”。
另外也有人認為,之所以說立秋后不吃絲瓜,是因為立秋后的絲瓜開始變老,絲瓜老后纖維化,稱絲瓜絡。絲瓜絡本身可以吃,但是老絲瓜既硬又厚,嚼不動,口感也不好,所以就沒人吃了。
姜
我國傳統中醫有“冬吃蘿卜夏吃姜”的養生觀點,生姜性味辛辣,入肺經、脾經、胃經,夏天吃生姜,一可排汗降溫,二可祛除風寒,三可健脾胃。但到了立秋以后就不一樣了,秋季養生最重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像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辛辣性質的食物或調味料,就應該不吃或少吃。
特別是生姜,古代醫書中就曾出現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立秋前后要少吃姜或者停止吃姜。因為秋天自然界的生機開始收斂,人體陽氣也逐漸收斂,而生姜的性質是鼓舞氣血外發,正好和自然界的趨勢是相反的,這時吃姜就與我們養生保健的目的南轅北轍了。
立秋后飲食忌“重口味”
立秋后天氣慢慢轉涼,大寒大冷的食物要少吃。同時,忌吃過燥食物,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而油炸食品等過燥食物易傷津耗氣,應盡可能不吃。
另外,立秋后還忌吃辛辣生冷食物,特別注意飲食不要過于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引發各種消化道疾病。辛味食物立秋后也要少吃,尤其是中老年人,在飲食上要盡可能少食蔥、姜、蒜、韭菜等。
1、立秋吃黃瓜
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欲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于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減秋膘”吃黃瓜是不錯的選擇。
2、立秋吃茄子
中醫認為,茄子性涼、味甘,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祛風通絡、寬腸利氣等功能。除了含有豐富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還有一點與其他蔬菜不同,就是富含大量維生素P。維生素P是黃酮類化合物,有助保持心血管保持正常功能。因此,茄子對動脈硬化癥、高血壓、冠心病和壞血病患者都非常有益。
3、立秋吃南瓜
立秋人們要吃南瓜,此食物被認為是“搶秋膘”的首選食物。這是由于入秋以后,氣候干燥,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身體容易出現燥熱情形。而南瓜具有潤燥的功效,同時能給人以飽腹感,認為吃了南瓜能夠儲備過冬的能量。當然南瓜的功效遠遠超過這些了,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的功能,常食南瓜還可防癌,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選食物。介紹南瓜的做法。
4、立秋吃西瓜
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