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春節的當天,這一天是全國人民一起慶賀新春到來的日子,每一戶人家都是張燈結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4大年初一可以回娘家嗎,歡迎參閱。

大年初一可以回娘家嗎
一般而言,大年初一是不能回娘家的,相傳新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則意味著會把娘家吃窮,意思就是說,嫁出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且過年的時候婆家肯定會有很多人來拜年,所以媳婦要在家中幫忙接待親朋好友,以示禮貌。所以大年初一不可以回娘家。除此之外,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以及農歷的二月二日龍抬頭這兩天也盡量不要回娘家。
一般來說,人們通常會選擇在大年初二或者大年初三這兩天回娘家拜年。除此之外,每年的正月初十為請子婿日,所以岳父一般會宴請女兒女婿一起回娘家吃個飯。在古代正月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很浪費,所以人們會利用這些祭祀過神靈的美食來招待女兒和女婿,作為初二女兒回門時的一個答禮。而正月十一這天,女兒和女婿回娘家時,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會出來門口迎接,表示娘家人對女婿的敬意和重視。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食品,還有很多解釋。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要包好餃子,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初一早晨吃。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里面,意為在新的一年里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餃子
山東是典型的北方省份,過春節的習俗也比較有代表性。有人說,從山東的過年習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過年的。山東人有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這絕對是家家戶戶春節期間不能少的東西。就山東各地而言,沒有太大差距,濟南人大年初一吃餃子,其余的十六個地市也是如此。
五福粥
大年初一如果不是吃除夕剩下的菜,也有的地方吃五福粥,里面有芋艿、白米、紅棗、豆腐、豇豆意思是“五福”降臨,那么為什么吃除夕剩下的菜呢?因為它帶有“連年有余”的吉祥意境哦!
年糕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眾,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雞湯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后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后,把“蠟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歷,才把陰歷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 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于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 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 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古代中國的“春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叫“立春”。但是,“立春”一開始和“過年”并沒有關系。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秦至西漢中葉前,歲首一直在夏歷十月,也就是以農歷每年的十月初一為新年。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把歲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農歷正月,此后歷代相沿。
我們現在的春節,實際上是源于另外一次改朝換代,這次所不同的是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后,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開國元勛孫先生決定這一年采用民國紀年,歷法采用西歷公元紀年法,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陽歷。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