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姓,中國姓氏之一,發源于河南商丘,西周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為莊姓的姓氏始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莊姓的起源和始祖,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源于子姓
出自西周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資治通鑒音注》等記載,兩周之際的春秋初期,宋國君主名叫子撝,字武莊。
子撝在位期間,由賢臣正考父輔佐。子撝愛民如子,深受萬民擁戴。
子撝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799年~前766年),是橫跨西周、東周兩個時代的少數幾個諸侯君主之一。他于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當時宋國舉行國葬,四面八方的人都長途跋涉涌進都城,在其靈柩邊長跪不起,周平王特賜其謚號為“戴”,即歷史上著名的宋戴公。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出自子姓,春秋時宋戴公,名武字莊,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王父就是祖父。宋國初任國君是微子,人稱殷微子、微子開、微子啟、他是商紂王的同父異母之兄,曾封于微,多次規勸紂王無效之后,憤然出走。后被周天子封于宋,為春秋時宋國始祖,傳到宋戴公時,名武字莊,子孫后代便以王父字“莊”為氏。追根究底,這一支莊氏也是黃帝后裔,因為微子是湯王(武湯、天正、成燙、商湯、成唐、唐大乙、高祖乙)的后代,而湯的先祖依次是帝嚳,而帝嚳的父親為蟜極,蟜極的祖父為少昊,少昊之父是玄囂,玄囂又是黃帝的長子。所以這一支莊氏仍然是光彩的黃帝子孫。這一支莊姓雖然出現的較早,但人口不多,僅活動在河南東部、南部一帶。
源于羋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莊王之后,以謚號為氏。據《急就篇》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楚國君王羋旅去世后,謚號為“莊”,即歷史上的楚莊王。楚莊王的支庶子孫,以祖上謚號為姓,成為莊氏。莊子即其后人。
楚莊王,又稱荊莊王,姓羋名旅,春秋時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六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即位后,伸張王權,并采取果斷措施,平定權臣若敖氏的叛亂。又重用孫叔敖改革內政,興修水利,加強戰備。由于楚莊王知人善任,終于使楚國迅速強大。公元前606年,北伐陸渾之戎,陳兵周郊,使人問九鼎輕重。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大敗晉軍,迫使鄭、陳等國歸附,成為代晉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謚號“莊”,帶有嚴肅、敬重之意,故史稱楚莊王。羋姓莊氏有2600年的歷史。
宋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名撝,字武莊。宋哀公之子,周朝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在位期間跨西周、東周兩個時期。
西周宋哀公元年(公元前800年),宋哀公去世,宋戴公繼任國君之位。宋戴公在位期間,由正考父輔佐,愛民如子,深受萬民擁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舉行國葬,人們長途跋涉涌進都城,在墓邊長跪不起,周平王特賜謚號為“戴”。
在宋戴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其謚號為姓氏者,稱戴氏;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武莊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莊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郡望
天水郡: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今浙江省紹興市。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南華堂: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
武強堂:漢朝莊不識(《漢書》作莊不職,茲從《史記》),封武強侯。
錦繡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隨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桃源裏蓬萊山。第九世莊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賜其建第于泉州府城,將其故鄉鬼笑山御筆賜名為“錦繡山”。這是莊氏堂號“錦繡”的由來。
著經堂:源于戰國思想家莊周事典。莊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名周。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隱于曹州之南華山,從事講學、著述。楚威王聞其名,用厚幣相聘為相,他表示寧為"孤豚",不作"犧牛",愿逍遙物外。著書十萬余言,號《莊子》。漢志列于道家,與老子并稱為道家之祖,唐天寶初,詔號為《南華真經》。奉莊周為遠祖的莊姓族裔因以"著經"為堂號。也有的叫南華堂。
莊周:(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莊子,宋國蒙(河南商丘)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戰國時期思想家。做過漆園吏。著書十余萬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張清靜無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著有《莊子》,唐代改稱《南華真經》。
莊辛:(生卒年待考),戰國時楚襄王大臣,因襄王寵幸嬖臣不理朝政,屢諫不聽,莊辛遂避亂到趙國。后楚國為強秦所破,國都覆沒,襄王到城陽(今信陽)避難,派遣使者召莊辛回國,問救國之道,莊辛回答:“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去嬖臣,以天下為重,則楚國有救。”襄王聞過思改,委以國政,封莊辛為陽陵君。
莊舄:(生卒年待考),亦稱越舄;越國人。著名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臣。莊舄出身貧寒,仕楚。是古代一個著名的愛國主義者。
莊蹻:(?-前256)約生活在公元前243年至公元前262年間,一作莊豪,又作莊嶠。史載系“楚莊王之苗裔”,楚國將軍戰國時楚國人,在他生平當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是史上第一個云南王。
莊青翟:(?-前115),高祖時大將、武強侯莊不識之孫,漢代大臣。文帝時襲爵武強侯。武帝時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于官場爭斗中自殺。
莊忌:(約前188-前105),吳(治所在今江蘇蘇州)人,西漢道家、文學家。其思想傾向老莊,提出退身窮處,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學。認為現實生活混濁黑暗,一無是處。
莊徽:(生卒年待考),揚州江都(今屬江蘇省)人,北宋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徽猷閣待制、平江太守等職。居官有令名,無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莊夏:(1155-1223),莊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學者。進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煥章閣待制。有《禮記解》、《典故備記》、《國史大事紀》等。
莊綽:(約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學者。最高職任過鄂州、筠州知府。其學有淵源,多識軼聞舊事。有《雞肋篇》、《杜集援證》、《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莊昶:(1437-1499),字孔暘,號定山。應天府江浦(今屬江蘇省)人,明代官吏、學者。進士出身,曾任翰林檢討,后謫桂陽州判官。淪落三十年,以講學為務。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為詩,而喜用道學語言。有《莊定山集》。
莊用賓:(1504—1578),字君采,號方塘,晉江青陽人。祖籍永春。明嘉靖八年(1529年)與潘湖黃光升同榜第八名進士,累官刑部員外郎,浙江按察司僉事。彼時朝政腐敗,考場營私舞弊現象屢見不鮮。有個生員叫袁文煒,其人學博品正,但沒錢行賄考官,因此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