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何姓起源來源詳解》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學到知識!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悠久源長。哪怕是姓氏都有那么多的學問!何姓起源與歷史是什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何姓起源與歷史是什么
1、源自姬姓:唐叔虞的后裔
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他被認為是何姓始祖。據說最初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的女兒,曾夢到天帝對她說,你將會生下一個兒子,叫做虞,可以將唐國給他。等到孩子生下來的時候確實在手中寫有一個虞字,所以人稱叔虞,而叔虞的后裔中出了一個叫做韓王安的人,當時唐國被秦國所滅,于是后裔就流散到了各地,最終在江浙定居,而由于“韓”“何”同音,于是后裔都轉為了何姓。
2、源自漢朝的官吏名
也有部分何姓是根據漢朝的官吏名改姓而來的,這一官吏名是專屬于女官的,叫做“娙何”,于漢武帝時期劉徹所設置,等到了后來漢元帝時,這一官職便成為了妃嬪的名號,居于昭儀之下,地位還是非常高的。所以有部分以祖母的官職為姓的就演化出了何姓氏族。
3、源自冒姓改名
在明朝時期著名的方孝孺被施以極刑之后,方氏家族的人為了避難,于是就將姓改為了何,不過比較特殊的是,何氏家譜中提到,這支何系族人在生前可姓何,但是死后就復姓方了。其次就是漢朝也有一位叫做何苗的人將原姓朱做了更改。
西漢至兩晉時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陜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后,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后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臺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臺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民國十年全國統修的《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始祖為何允,韓王安次子。有關廬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見于東漢《東觀漢記》,名為何修。全國還有部分族譜,以何庶、何瑊為始祖。還有川南、云貴部分地區族譜記為姒改何或杞改何。
還有一些人認為,何氏始祖為何侯、韓厥、韓瑊、韓庶、韓武子(韓萬)、何庶、何細胡、何妥、何稠、何銘(鎖銘)。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后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后,欲斬草除根杜絕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后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 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據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等人在廣東二十多年的調查與研究(為香港、英國、美國、中國社科院清史所課題),未發現明朝時以何瑊為始祖的族譜。姒何譜的人物與廬江大同譜基本相同,有人認為是明末所編。
何允,韓王安之次子,幼封陳留侯,據江西瑞昌何氏家譜,前幾代均葬于陜西扶風。
何 休:東漢杰出經學家。自小篤志好學,精研六經,諸儒莫及。歷十七年,作《春秋公羊解詁》。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與李夢陽主張文仿秦漢,詩宗盛唐,稱"復古派"。與夢陽、邊貢、徐禎卿并稱"四杰"。為"七子"首領。
何承天:南朝宋時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博通經史,精歷算,曾考定"元嘉歷",改平朔為定朔,使日月食必在朔望,對后世歷法變革有很大影響。
何 晏:三國時玄學家。漢大將軍何進之孫。與夏侯玄、開弼等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倡導玄學,崇尚清淡,開一時之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