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僅僅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清明的時候也有許多的傳統美食,那么中國清明吃什么傳統食物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中國清明節吃什么食物,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清明節吃什么食物
1、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不過,對于當今的人們來說,吃的含義早已不僅僅是“糊口”,當然也不只局限于享“口福”。現在之所以將“吃”上升為“文化”,是因為它本身包容著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豐富內涵。
2、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3、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4、馓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里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1、晉南人清明節吃什么?
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2、上海人清明節吃什么?
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清明餅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節吃子推燕
子推燕,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種清明節特色美食點心。在北方應節食品中,有一種子推燕,是用介子推的名字命名的。宋朝時,人們用面粉和棗泥捏成燕子模樣,用柳條串起來掛在門上,以召喚介子推的靈魂,故稱之為子推燕。陜北榆林、延安清明時則蒸子推饃,也叫老饃饃,像古代武將的頭盔,大到半斤至一斤,里面包著雞蛋或紅棗,上面有個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用面做的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這是給男人們食用的。而女的吃長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吃抓地髻饃。孩子們吃燕、蛇、虎等面花,男孩們最愛吃虎饃。此俗至今還在流傳。吃到子推燕也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情。
清明節吃潤餅
潤餅,在福建地區很流行。在閩南一帶清明吃潤餅,也稱春卷、春餅。做法是以很薄的面餅為皮,以青菜類如豆芽、韭黃、芹菜、紅蘿卜和豆干、肉絲等切成絲為餡,撒上糖粉、海苔酥等粉末卷成筒狀就可食用。這是一個十分健康的吃食,減肥的人群也可以吃。
清明節吃清明螺
清明螺,是一個限定的季節美味。在南方,清明時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素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清明吃螺肉叫挑青,吃后將螺殼扔到房頂上,說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便于養蠶。可帶殼炒食,也可煮熟后挑出螺肉涼拌或炒食。在北方的朋友,這個季節也能在海鮮市場買到新鮮的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