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的寓意和象征
上巳節表達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情感價值和思想觀念。上巳節又被稱為上巳節,在中國北方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去黃帝故里尋根拜祖。
1、上巳節彰顯了我國文化悠久的歷史,也展現著我國古代人民內心中的情感價值和思想觀念,是我們偉大的精神寶庫。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別稱三月三、中國情人節、女兒節等。
2、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以后改為三月三。
3、“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文獻,舊俗也。古人此日在水邊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單稱禊。
1、沐?。涸谏纤裙澣藗儠ズ舆吽呄礈煳酃福源核礈焐眢w,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并且認為這樣可以除去疾病,在新的一年里清潔免疫,吉祥如意。
2、祭祀:上巳節人們會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
3、郊游:人們會去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并以芍藥定情。
4、曲水流觴:人們會坐在河邊,邊賞景邊喝酒,作詩,將心中所思所想寫在紙上,放入河中,任其漂流,表達對愛情的堅貞。
5、互贈香草: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于身體大有裨益。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sì)節”。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農歷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點就是“生發”,所以這時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們多活動,熱愛生命。[
三月三(上巳節)的歷史十分悠久,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古時以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后來,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襲下來。[9]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的魂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游玩,有的游蕩于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游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游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后,就長離人間了。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
另外,上巳節因為也在前后,常與重合。清明節也是我國傳統的祖先的節日,也是人們常提到的中國鬼節之一。因此,三月三在人們心中是鬼節的概念也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