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象征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對農民來說,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雨水,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代表冬季干燥少雨的天氣已經結束。從雨水節氣開始,天氣逐漸變暖,下雨天慢慢增多。不過,雨水節氣正值冬春季節交替,氣溫變化較大,乍暖還寒,是感冒高發期,應注意防護,適當“春捂”。天文學規定,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黃經330度時為雨水,時間在每年公歷的2月18日、19日或20日。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杜甫有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來了,這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在春天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雨水的時候,雨就下起來了。一個“好”字,不但贊美“雨”,同時也贊美那些為需要幫助的人送去及時雨的人。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歡這樣的“好雨”。
初候,獺祭魚
雨水時節,水獺開始捕魚了,捕捉到魚后它們會將捕獲的魚排列在岸邊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二候,候雁北
五天過后,南方天氣暖,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候鳥是隨著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幻而往來,以適應氣候。
三候,草木萌動
再過五天,天地間陰陽交泰,出現生機,草木乘此生機,開始萌動,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將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后“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氣,水開始捕魚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不僅表征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后,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1、回娘屋習俗
雨水節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帶的另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2、撞拜寄習俗
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
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的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只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3、接壽習俗
雨水節氣的另一個主要習俗則是女婿,女婿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4、拉保保習俗
保保是四川方言,意為為了保佑小孩兒長大,找命好的人做干爹干媽。所以單叫干爹(保爺、保爹)、干媽(保娘,需未婚者),也叫保保。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這可能也與以前的醫療條件有關,因為醫療條件不好,好多孩子生病根本無法醫治。所以需要借助干爹的福氣將孩子帶大)于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5、客家人特色習俗
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甚至整個經濟重心一直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宋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南部中國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由宋至元再歷經明清,客家近千年地傳承著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水節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婁元禮《田家五行》記載了當時華南稻作地區“占稻色”的習俗:“雨水節,燒干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孛羅”即“孛婁”,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拈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一句,詩人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自宋代開始,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谷”的習俗,將糯谷放到鍋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為吉。
客家人雨水節“占稻色”與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樣的民俗意義,甚至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形態。正月十四正值雨水節前后,時間上差距不是太遠;爆谷所用材料、爆谷方法幾乎沒有什么差別。
1、香椿
香椿是香椿樹在3月初的時候新發的嫩芽,這個時蔬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只有在雨水時節到來的時候才會有。所以在傳統的飲食習俗上面,有3月初吃香椿的習俗,把新鮮的香椿從樹枝上采摘下來,洗干凈剁碎,可以用來炒雞蛋,或者是制作成香椿餅,味道非常鮮美,也只有在這個時節才能品嘗到它的美味。
2、紅棗粥
雨水節氣濕度比較大,而且容易出現脾虛胃弱的狀態,因此這個時候可以多吃一些補氣補血的食物補氣血養脾胃的食物。而紅棗粥就是非常適合在這個時節吃的食物,既美味又滋補。熬成的紅棗粥香甜可口養胃健脾,所以紅棗粥也是在雨水節氣家家戶戶都會熬制的傳統美食。
3、蜂蜜水
在傳統的飲食習俗上到了雨水節氣的時候應該多喝一些蜂蜜水。因為蜂蜜水有滋潤的作用,還有美容養顏的效果。因此到了雨水節氣,很多人習慣性的每天喝上一杯蜂蜜水,養顏美容滋陰。
4、罐罐肉
罐罐肉是在一個陶制的罐頭在里面將肉以及各種時蔬配菜放入一起熬制,有點像瓦罐湯一樣。熬制好的食材非常的軟糯,營養非常的豐富,雨水季節吃的時候也是有可以有滋補的作用。
5、春筍
雨水節氣也就是在2月底3月初的時候,這時候也是春筍剛剛上市的時候。鮮嫩的春筍從地里冒出,采摘之后不管是熬湯還是爆炒,味道都非常鮮美,所以在傳統的雨水節氣也有吃春筍的習俗。
6、爆米花
雨水節氣客家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占稻色”。所謂“占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即預測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