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ji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流行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今天小編整理了關于花朝節(jié)的由來和風俗介紹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花朝節(jié)的由來
花朝節(jié)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于“花神”,名女夷,本是神話中主宰春夏萬物生長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訓》云:“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谷禽獸草木。”高誘注:“女夷,主春夏長養(yǎng)之神也。”后世附會為南岳夫人魏華存弟子,她善于種花養(yǎng)花,被后人尊為“花神”,并把花朝節(jié)附會成她的節(jié)日。一說名花姑,是魏夫人弟子,《花木錄》: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花姑在種花上有所建樹,被以種花為業(yè)的花農奉為花神。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說花姑名叫黃令微,臨川女道士。
祝神廟會
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yǎng),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于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yōu)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詩,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花神的感情。人們紛至沓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里,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游,以延伸娛神活動。
游春撲蝶
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余,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縱觀二三月間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會發(fā)現,這一時期會有一系列游春的節(jié)日——春節(jié)拉開了迎春的序幕,花朝節(jié)前后構成游春的高潮。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里仙鄉(xiāng)變醉鄉(xiāng),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
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游藝活動。
種花挑菜
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有點今天植樹節(jié)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曬種祈豐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制作花糕
唐代的節(jié)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fā)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jié)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這種糕有著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花朝節(jié)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或二月二十五,花朝節(jié),又被稱之為花神節(jié),在唐朝時期,王公大臣,皇親國戚,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必定要身著盛裝,游園踏青,祭奠花神。
后來的宋明清時期,花朝節(jié)在民間,也開始流行起來!
不過,最近的百年間,花朝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卻漸漸受到冷落。
雖然說每年春天,許多人都會春游踏青,但是很少有人記得還有一個花朝節(jié)。
各地過花朝節(jié)的日期,并不相同。
有的地方是農歷二月初二過,有的地方是農歷二月初十,有的地方是農歷二月十五,還有的地方是農歷2月20日。
其實在古代,不同的朝代,花朝節(jié)的日期也并不是固定的。
一般而言,唐宋時期,花朝節(jié)一般設立在農歷的2月15,這是一個“月半”時節(jié)。
在古代,花朝節(jié),是很受重視的。花朝節(jié),又被稱之為花神節(jié),在唐朝時期,王公大臣,皇親國戚,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必定要身著盛裝,游園踏青,祭奠花神。
后來的宋明清時期,花朝節(jié)在民間,也開始流行起來!不過,最近的百年間,花朝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卻漸漸受到冷落。
又稱“挑菜節(jié)”。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流行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
節(jié)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又稱“百花仙子節(jié)”。壯族民間節(jié)日。流行于廣西龍州、寧明等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節(jié)日里,男女青年匯集在長有木棉樹的平壩對歌。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青年男女對歌情深,便拋繡球和互贈禮物。
所得繡球不帶回家,待日落分手時,掛到木棉樹(民間認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樹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愛情永結,心地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