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我國的寒衣節,人們在這一天掃墓祭祖,燒紙錢、紙衣等給逝去的先祖,希望能讓先祖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一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寒衣節燒紙最佳時間,歡迎參閱。

寒衣節燒紙最佳時間
寒衣節燒紙時間在我國并不都是確定的。有些地方沒有特別要求,幾點都可以。但是在我國南方的有些地區則要求燒寒衣要根據當地的風俗,提前挑選合適的時辰燒,而有些地方則是當天燒紙,并且要在日出之前上墳燒寒衣。一般來講,寒衣節燒紙時間最好在早上6:00左右,可以根據日出時間調整。
寒衣節燒紙,可提前不可拖后
按照習俗,是在寒衣節這一天給逝去的親人朋友送寒衣,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如果因為有事情,寒衣節當天不能前往送寒衣,提前幾天其實也是可以的,就像春節到,除夕放炮,顯得你想得比較周到,但千萬不要過了寒衣節的日子,也就說: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后!一般也是可以提前2—3天就好了。
寒衣節如果到墓地去,首先要清理墓碑和附近的灰塵、雜草及不潔之物,然后選好地方畫個大圈,擺上貢品、點上香燭,焚燒紙錢、寒衣,邊燒邊禱告,匯報一下家里的喜事與好事,讓先人在那邊安享太平。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燒紙的時候別忘記在圈的外面也要適當地燒上一點,送給附近的靈異一些,希望他們和你的先人們能和平相處。燒完寒衣后,鞠躬,靜默給先人致哀,滅掉香火,就可以了。
寒衣節起源于古代中國的農耕社會,是為了祈求來年衣食豐足和避免寒冷的寒冬而設立的節日。
根據傳說,古代的寒衣節與祈福相結合,人們會在這一天穿上新的寒衣,同時祈求來年天氣溫暖、農作物豐收。此外,人們還會祭拜神靈、忙著準備年貨,共度這個喜慶的日子。
1、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
2、必須在寒衣節或者提前燒,不可拖后。若在十月初一以后的時間燒,死者會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褲子。投生后穿衣用衣袖抹鼻涕,穿褲子踢里踏拉的,這種舉止會伴隨其一生。
3、燒紙的時候別忘記在圈的外面也要適當地燒上一點,送給附近的靈異一些,希望他們和你的先人們能和平相處。燒完寒衣后,鞠躬,靜默給先人致哀,滅掉香火,就可以了。
注: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僅供娛樂參考,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切勿迷信。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禮記·月令》,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在《禮記·月令》中,同時還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于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后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關于“十月一”“送寒衣”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孟姜女與丈夫萬喜良新婚燕爾,萬喜良卻被抓去修筑萬里長城。孟姜女思夫心切,便千里迢迢丈夫送衣御寒。誰知萬喜良累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底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竟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尸體。在十月初一這天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后安葬。這當然只是傳說,與真實的歷史自然有相悖之處,但傳說中寄托老百姓眷戀亡故親人的情愫也絕非此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