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是民間傳統祭祀的節日,即民間流傳的鬼節,這天是祭奠祖先緬懷親人的日子,是個傷悲沉痛的日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衣節燒寒衣有什么講究,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衣節燒寒衣有什么講究
三年不燒寒衣紙。按照我國民族傳統習慣,去世人去世后第一次、去燒寒衣紙必須是單年,且先復土立碑。
燒紙最好在上午9點至下午15點之間進行。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時候,天亮的比較晚,太陽落山卻比較早,上午9點——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
農歷十月初一的晚上到親人墳墓上祭奠燒化,在洛陽,這種習俗叫做“燒寒衣”。
“十月一燒寒衣”的習俗傳說是由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下來的。
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全國征調民夫修筑萬里長城,以抵御北方民族入侵。在豫東杞縣,青年范杞梁剛剛結婚,便不得不與妻子孟姜女分手去修長城,誰知這一去便沒了消息。孟姜女決心北上尋找丈夫,她歷盡艱辛,終于在農歷十月初一到了山海關。長城蜿蜒起伏,荒草中白骨累累。孟姜女又驚又怕,便痛哭起來,這一哭竟把長城哭塌了一段,塌下的土石中竟也有白骨。孟姜女認定丈夫的尸骨就在其中,便欲把帶來的棉衣燒了,又怕那么多的冤魂把丈夫的棉衣搶去,她便用灰土在棉衣周圍撒了個圈,才點火燒化,并禱告丈夫:“天冷了,你就把這身棉衣換上吧。”
關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民間傳說多種多樣,但為死去丈夫燒寒衣的說法卻大同小異,在幾千年的演變中,這種說法逐漸變成了為死去親人燒紙衣的民俗。
一些旅居外地或是到不了親人墳前的人,農歷十月初一這天晚上,在十字路口撒個灰圈,在圈內為自己的親人燒紙。有些人為了積德行善,還為那些無兒無女、無依無靠的孤魂野鬼燒些紙,以表憐憫。
這個習俗曾在新中國成立前十分興盛,上世紀50年代搞“破四舊”時,將“燒寒衣”習俗給禁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傳統民俗文化得到恢復,“十月一”的“寒衣”才漸漸又燒了起來。
寒衣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祭祖節日,相傳它起源于周朝時期,關于寒衣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有說它是從迎冬禮演變而來,有說它起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在寒衣節這天,人們會準備貢品、祭拜祖先、燒寒衣。
寒衣節是一個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的祭祖節日,它又被人們稱為十月朝、祭祖節,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節日,相傳它起源于周朝時期。
關于寒衣節的由來有很多中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從先秦時期的迎冬禮演變而來的,還有的認為它起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講它起源于商人的營銷手段。
在寒衣節這一天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的習俗,它們主要都是準備貢品、祭拜祖先、燒寒衣。這個節日還代表著冬天的到來,這也是燒寒衣——給先祖送寒衣過冬的意義所在。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禮記·月令》,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在《禮記·月令》中,同時還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于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后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在我國有些地區要求在太陽出山前上墳燒寒衣。
寒衣節在墓地燒紙時間最好在早上6:00左右,可以根據日出時間調整。在廟宇為先人燒寒衣時間則不限。
按照習俗,是在寒衣節這一天給逝去的親人朋友送寒衣,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如果因為有事情,寒衣節當天不能前往送寒衣,提前幾天其實也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過了寒衣節的日子,也就說: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