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這一節日名稱對于年輕的一輩的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其實寒衣節的性質和清明節是一樣的,都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傳統節日,今天小編整理了寒衣節怎么送寒衣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寒衣節怎么送寒衣
1、凡是送給去世的人的東西必須燒干凈
凡屬送給去世的人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2、救濟孤魂漢族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3、送寒衣時間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漢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寒衣節上墳有什么講究是很多人在該日子的時候都有的疑問,一般來說寒衣節上墳最好在上午9點至下午15點之間進行。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時候,天亮的比較晚,太陽落山卻比較早,上午9點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
1、寒衣節有些人是不能祭拜的,例如突然死亡的人(橫死的人)。
2、若在祖宗祠堂或是牌位前祭拜不需要太多流程,上香三支,燒紙時呼喚祖先并許愿庇佑家人即可。
3、在地上結界,畫一個不封閉有小開口的圓圈,讓先人能夠獲取祭拜福報;先在圈外燒些紙,犒賞五方土地和虛空過往;在圈內燒紙,請土地和虛空過往將這些福報帶給先人;燒紙時可向祖先許愿保佑。
寒衣節是為了紀念誰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寒衣節”,又稱“祭祖節”。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日祭掃,紀念逝去的親人,謂之送寒衣。
就了解這個來源于孟姜女的傳說,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廣為流傳,良人遠征,埋骨他鄉。適逢寒冬來臨,親人托夢相會,裁剪紙衣,祭奠故人,唯愿在寒冷的另一世界不再遭受凍餓之苦。
1、3歲前的嬰幼兒不穩定,不能參與任何祭拜活動。
2、孕婦,無論懷孕多久(剛剛懷孕/三個月危險期已過/胎兒穩固坐等生產),都不能參與任何祭拜活動,會傷害到胎兒。
3、月經期的女性朋友,不能參與任何形式的祭拜。
4、身體虛弱、八字弱的人,不宜參與任何形式的祭拜。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給死人送衣服這一習俗,據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
據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墻之內。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長城40里。她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體,并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
介子推的傳說
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