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流行于北方,北方把寒衣節、清明節和中元節合稱為中國三大鬼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天祭掃、紀念已逝親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衣節燒寒衣燒真衣服嗎,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衣節燒寒衣燒真衣服嗎
寒衣節燒寒衣不可以燒真衣服。寒衣節燒的東西種類很多,有的除了燒紙錢和寒衣,還會燒一些紙湖的豪宅、汽車等一些高檔的用品。
說法一
一般燒幾件關于燒幾套其實是沒有講究的。不管燒幾套都可以,但是盡量不要燒單數,因為有些不吉利,可以燒雙數,而且盡量不要只燒兩套或者三套,這樣有些太少了,可以稍微多一些。
關于燒寒衣究竟是燒紙的衣服,還是布的衣服,這個也沒有太多的講究,大家可以根據當地的習俗來決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紙做的衣服,還是布做的衣服,都必須要全部焚燒干凈,不能留有一點點殘留,必須要全部都燒成灰燼。
因為只有這樣,這些陽間的東西才能夠轉化成陰間的東西,才能夠給逝去的親人送去溫暖,否則但凡是殘留了一些都屬于是前功盡棄。
說法二
在寒衣節并不是所有去世的長輩祖先都需要燒寒衣。首先去世三年以內的長輩是不需要燒寒衣的。因為三年守孝期,在這期間有兒女子孫的守護,長輩不缺衣服穿,等到三年以后再進行焚燒。不過對于那些遠在外地,無法回家盡孝的朋友,也不要太過于自責,只要心懷敬意,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讓逝者感受到你的虔誠和尊敬。
說法三
最好燒四套,因為一年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衣服是不同的,所以一定要燒四套衣服,這樣才能夠保佑逝去的長輩能夠衣食無憂。燒寒衣的時候,一定要在墳前進行,千萬不能圖省事兒在路邊或者是荒郊野地。如果沒有在墳前燒寒衣的話,那么長輩是收不到這些衣物的。
所謂送寒衣就是把紙制的衣服(市場有售)、燒紙焚化,以示哀悼和懷念之意。老人頭年去世,今年寒衣節也要送寒衣啊,要么老人今年冬天怎么過?今天就是寒衣節了,晚上為老人送寒衣吧,墓地和街頭巷尾都可以燒寒衣,不要忘了讓老人取”錢和寒衣“來。
只有孝心的子女,才想到給死去的老人送寒衣,可敬可贊。做寒衣外用蘭紙和內用白紙,當中薄薄的一層棉花用膠水糊上就可,做冬衣上下一套,和鞋。不會做去花圈店可做。燒時代三顆香,和紙金元寶同燒,用一大張紙糊個口袋裝,寫上名諱,地點就可。
1、紅豆飯
諺語云:“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古人一直將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并以紅豆飯為奠,所以,寒衣節有吃紅豆飯的傳統。江蘇大豐一帶有個寒衣節的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2、糍粑
諺語云:“十月朝,糍粑碌碌燒。”寒衣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糍粑。寒衣節糍粑的做法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等。
做法:1、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2、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3、做成應節食物糍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3、餃子
洛陽有話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
民間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來源于醫圣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面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搭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漢族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于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