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快到了,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的含義是什么,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冬至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冬至節氣的含義是寒冷的冬天到來的意思,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節氣是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娘家。這是由于過于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一般來說節氣前后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于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冬至作為最古老的節氣之一,有很多傳統風俗,最多的還是與吃有關,如吃混沌、餃子、狗肉、羊肉、湯圓等。
1.吃餛飩。餛飩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據傳,在漢朝時期,北方邊疆經常遭到匈奴侵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殘暴,濫殺無辜。百姓們對其恨之入骨,就用肉餡包成面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叫做“餛飩”,用吃混沌來發泄心中之恨。
2.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傳自漢代開國時期。相傳,在冬至這天,屠戶出身的樊噲烹制了一盆狗肉,去宮中敬獻給好兄弟漢高祖劉邦。高祖吃后,贊不絕口,連連說“人間最美佳肴,當屬狗肉也”。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俗語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聞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墻”的說法,都充分說明了狗肉的誘人魅力。
3.吃餃子。據說,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老家南陽正值大雪紛飛的寒冬。他看到百姓們個個耳朵都要凍掉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關驅寒藥材一起煮熟,剁碎包面皮捏成耳朵樣子,煮熟后施舍給鄉親吃,吃后很有奇效。
從此,人們紛紛效法,就有了一種冬至必吃的美食餃子。諺語就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的說法。
4.吃羊肉。冬至吃羊肉,是中國南方和北方共有的習俗。羊肉味甘性溫,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以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御寒能力。
5、吃八寶粥。粥類,可以滋潤養胃、有益消化的效果,在干燥的冬季進食尤其有利。為更好發揮御寒作用,煮粥時,人們多會選擇溫熱平和、健脾護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
6、吃湯圓。冬至吃湯圓,在全國都有。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均有溫熱性,有較好的健脾作用。溫熱類食品,能夠提高人體機體抗寒防病能力,尤其適合在冬天食用。
7.喝冬釀酒。江南姑蘇民間,在冬至夜,有喝冬釀酒的習俗。冬釀酒,是一種米酒,為農家用桂花和糯米一起釀造,香氣宜人,甜綿爽口,為待客饋贈之佳品。
8.祭祖。在潮汕地區,諺語有“冬節大如年”和“冬節沒返,沒祖宗”之說。這兩句話,是指外出的游子,到冬至這天一定要回家祭祖,否則就是忘了祖宗。可見,冬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