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國元宵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會吃元宵,南方地區會吃湯圓,這兩種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寓意卻是一樣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節日的來歷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元宵節節日的來歷故事
故事一
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鵝闖入人間被獵手誤殺。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因此發誓為這只報仇。他開始制定計劃,派出一支天兵天將于農歷正月十五來到人間,命令他們火燒所有的動物。但是其他神仙并不贊同這一計劃,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提醒人間的人們。結果,在正月這一天前后,每一個家庭在門外掛起燈籠,并燃放煙花爆竹,給天兵天將造成各家各戶起火象。通過這種方式,人們成功騙過了玉皇大帝,人類也因此逃過滅絕的危險。
故事二
另外一個傳說發生在漢武帝時期,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盡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也相對十分包容的,因為老百姓講究道法自然,只要不違反一些法律規定,是沒那多忌諱,通常來講是可以這么說的,在上元佳節,給朋友發送短信祝福,說一聲“元宵節快樂”是很合理的,本來就是一個祝愿闔家團圓的喜慶節日,不要那么糾結。
這一天有哪些習俗
1.猜燈謎:舊時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現在大家在街頭若是猜中燈謎常常會有獎勵。
2.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3.扭秧歌:在我國北方地區。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綢等起舞。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
4.放燈祈福:這種在元宵節放飛的燈,又叫“天燈”和“平安燈”。主要目的是為了祈禱一家幸福健康,人們會在天燈上寫上美好祝愿,希望天燈上達天庭被神仙看到,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光明和希望。
最常見的當屬元宵了,這一天各地的人們都會吃,代表團圓吉祥之意。廣東地區會吃生菜,寓意“生財”,這種平時最常用于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蔬菜,在上元節也發揮了作用,討一個好意頭。在陜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相當有營養。
1、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生意人則美其名曰:“元寶”。宋末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粱米面等。
2、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3、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節不論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在這個節日都是會吃元宵的,元宵代表的是團團圓圓的寓意。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蠶桑,并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節的風俗可不僅僅是吃元宵,同時還能夠祭門、祭戶,“送花燈”,耍龍燈,舞獅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