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源自于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說,谷雨時節的氣候特點主要是多雨,此時的雨水不僅多且下得急,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谷雨為什么叫谷雨,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農事活動需要制定的,每個節氣都有一個特點鮮明的名字,如立春、夏至等均是如此。谷雨節氣到來,寒潮基本結束,氣溫迅速升高。《群芳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由此而來。谷雨前后,降雨量增加,有利于農作物播種生長。
從天文學角度來說,古人確定每年4月19日到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谷雨。此刻,田中秧苗初插,許多作物也是新近播種,需要雨水滋潤,所以民間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由于氣溫進一步升高,許多地方鮮花吐蕊,大樹生出新枝,煥發勃勃生機的植物告訴人們,已經時至暮春。在南方一些地區,甚至可能會有“炎熱”的感覺。
關于谷雨的來歷,還有一些比較有趣的傳說。據古籍《淮南子》記載,谷雨的由來與倉頡有關。
傳說,在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需要一位才能出眾的史官,倉頡便走馬上任了。他以結繩記事,把各項事務記錄的十分清楚,頗受黃帝賞識。
但后來社會進步了,結繩記事漸漸地不再能夠完全滿足需求,倉頡十分發愁。有一次,他恰好跟著一個獵人外出狩獵,獵人指著地上的各種野獸的蹤跡向倉頡講解,如何據此判斷野獸的去向。
受到啟發的倉頡依類象形,終于創造出文字。當時天下正遭受災荒,倉頡造字感動了上天,就下了一場特殊的“雨”,落下數不清的谷米糧食,后人就把這一天叫做“谷雨”。
倉頡去世后,被人們安葬在他的家鄉。每逢谷雨,當地會舉行拜倉頡的廟會以示紀念,會期長達十天,既然隆重莊嚴的祭祀儀式,也有扭秧歌、耍灶火等表演,熱鬧非凡。
谷雨時節,除了有紀念倉頡的習俗外,在一些地方,人們將谷雨的河水稱為“桃花水”,認為如果用這個時候的河水洗浴,可以起到消災避禍的作用。
古時還有“走谷雨”的風俗,此時,青年婦女要走村串親,或者干脆到郊外閑庭信步走一圈。在民俗專家看來,這個習俗的用意之一,在于希望大家能夠多親近自然,擁有健康的身體。
另外,人們樂于在谷雨時上山采一些新茶,然后泡水飲用。傳說這樣的茶水有清火、辟邪、明目等功效。
谷雨時節,由于氣溫不斷攀升,海水逐漸回暖。許多魚類開始游到淺海區域,所以,這是下海捕魚的好機會。為了出海順利,漁民們會在谷雨時祭海,祈求好運氣。
谷雨期間雨水一般比較多,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像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都是常見的,是適宜養生的一個節氣,這時候一般建議在飲食上應減少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
其次谷雨時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根據這些氣候特點進行調養,適宜的膳食有;參蒸鱔段、菊花鱔魚等,具有祛風濕、舒筋骨、溫補氣血的功效;而草菇豆腐羹、生地鴨蛋湯具有滋陰養胃、降壓降脂、抗菌消炎、清熱解毒、養血潤燥的功效。
晨起喝杯水
暮春氣候復雜,不過絕大多數地區都多大風天氣,此時人體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會隨之下降,容易誘發、加重感冒與很多慢性病。這個時候,“補”水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夜春眠之后,人體內水分消耗較多,晨起喝水不僅可補充因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洗滌已排空的腸胃,還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喝水量以250毫升為宜。
少吃燥熱物
春季要少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包括薺菜、菠菜、馬蘭頭、香椿頭、蒲公英等食物,這些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的作用。
春夏要少食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暮春時節,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
多吃減壓谷類食物
谷雨前后適宜食用一些能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的谷類食物,谷類食物中富含B族維生素,對改善抑郁癥有明顯效果。適當吃一些含B族維生素較多的食物,如小麥胚粉、標準面粉、蕎麥粉、小米、大麥、黃豆及其他豆類、黑芝麻等,以順應陰陽的變化,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抵抗春瘟,而且還可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
少吃多餐、停食刺激食品
谷雨節氣還是胃病的易發期,消除病因要戒煙戒酒,不暴飲暴食,饑餓無度,少吃多餐,并停止食用對胃有刺激的食品和藥物等。
谷雨后降雨明顯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體內環境與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人體各臟腑功能的正常運作。
是
根據二十四節氣劃分的時間來看,谷雨之后的節氣就是立夏,立夏之后就意味著夏天的到來,立夏一般在每年農歷的5月5-7日,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此時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立夏是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