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也是唯一一個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而掃墓是清明節重要俗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為什么掃墓,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為什么掃墓
在我國古代,清明節早前與墓祭無關,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掃墓是帝王或者是將相的重要的禮節,慢慢的民間的百姓們都是紛紛效仿,而慢慢從沿襲來到了中國的一個固定的風俗來的。
清明掃墓是承襲寒食的俗,在中國古代的時候都是有著兩個節日,一個就是清明節,而一個就是寒食節,而對于后來就是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都是相隔只有一兩天,所以古代的人都是會把這兩個節日都是合二為一。
據《 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后”。
古時候清明節祭祖最大的現實需求是祈求風調雨順,期盼來年有個好收成,現在農耕文明已經退出了了主流舞臺,人們不再為農耕操心,清明節祭祖就成為了緬懷先人的紀念日了。
01、追憶親人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孝道,而掃墓又是和孝道相掛鉤,所以清明掃墓是慎終追遠、追憶親人的一種表現,是人們借以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親情之愛的一種活動。
02、銘記傳統
清明掃墓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種傳承。掃墓是盡孝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孝”的精神,代表大家不忘本分。先人們所創造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忘記,不僅要記住先賢的付出、先烈的犧牲,也要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03、尊重歷史
清明掃墓的傳統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緬懷先人是人們尊重生命的表現,同時也是對過往歷史的一種敬畏,對先人奮斗和辛勞的敬重。我們應當尊重歷史,不可留下人為的缺失。一個鞠躬、一捧鮮花,緬懷先人,將親情與感恩代代相傳。
四、文明祭祖
清明節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民族傳統節日。以前大家在清明節仍采用燒紙錢、燃香燭、放鞭炮等方式進行祭掃活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這種祭奠方式,既嚴重污染環境,又可能引發森林火災。
一、平輩人不上墳
清明節上墳掃墓,是后人緬懷先祖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晚輩到先輩的墳墓上掃墓的,并不會看到平輩的人到平輩的墳墓上掃墓的情況。我國是禮儀之邦,對輩分禮儀十分重視,按照老傳統,后人向先人掃墓,寄托自己對先人的思念之情,若是平輩的人上墳的話,就破壞了輩分禮儀,因此在過去平輩的人在清明節是不能上墳的。不過現在隨著人們的思想在不斷地發生改變,上墳的講究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平輩或長輩的人可以到平輩的墳墓上掃墓,但是后人掃墓的方式不同,平輩或長輩只能在邊上看著,不能動手參與到掃墓的程序中去。
二、家族外人不能上墳
清明節掃墓祭祖是家族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只有的家族內的人才能參與,作為外人的身份是絕對不能參與,也更不能陪同到墳墓上掃墓。這是因為每戶人家身上的氣場都不相同,外人參與掃墓的話,會導致墳地上的氣場發生紊亂,不僅會對全家人的運勢造成影響,外人也會因此走霉運,因此在清明節上墳時,作為外人不能到其他人家的墳地上上墳,更不能找外人陪同自己上墳,切記。
三、兒童不能上墳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在清明節上墳掃墓的人群中,大多都是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幾乎看不到孩童陪同大人一同上墳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為按照老一輩的傳統,未成年的孩童在清明節是不能到墳地上掃墓祭祖的,孩童們本身的陽氣較弱,而墳地的陰氣大多都很重,因此陽氣較弱的孩童到墳地上墳,很容易受到驚嚇,嚴重時還有可能會疾病引發后遺癥,為了孩童的健康著想,在清明節上墳時,最好不要帶未成年的兒童一塊去。
四、“婦人”不能上墳
“婦人”這里指的是懷孕的女性,在清明節時不能到墳地上上墳,尤其是剛懷孕不久的女性。女性在懷孕后,身體的抵抗力就會變弱,在加上女性本身的陰氣就比男人更重一些,去上墳的話會出現不好的影響。在清明節上墳時,人們還會點燃炮竹和燒冥幣,女性在懷孕后應該在一個安靜、祥和的環境中,這樣才有利于孕婦和胎兒的生長,而上墳掃墓的環境對孕婦和胎兒將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孕婦也不能上墳掃墓。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