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24節氣中第一個被訂立的節氣,可以說是節氣中的“大哥”了,但是對于這樣一個節氣,了解的人并不多,只是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節氣來看待,但實際上,該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氣來的。那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冬至節氣的寓意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節氣的寓意是什么
古人云: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薄锻ň暋ば⒔浽衿酢罚骸按笱┖笫迦?,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歷/農歷)。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后,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冬至是一年里太陽最偏南的一天,是太陽南行的極致。
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并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冬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坊間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出自《恪遵憲度抄本》)。其實嚴格來講,冬至節氣反映的是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偏移規律,冬至節氣的到來標示著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非是陰陽概念中的陰氣最盛的一天,“陰陽五行”即屬于“干支”范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干支”為推算依據。
"冬至" 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于冬至過后,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又有 "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爸泄乓詠?,雖然冬至(至日)不是年節,但人們習慣把冬至看成‘節氣年’的分界點,因為冬至日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此后便是夜漸短,晝漸長,陰消陽長,新的一個節氣年又開始了。冬至節,古來官民有吃湯圓的習俗,人們有這樣一種說法:吃了冬至湯圓,大家又增一歲嘍!
在北方,冬至日要吃餃子的,據傳說,當天如果不吃餃子,在這個冬天,要凍掉耳朵的。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后,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出現雨雪天氣)。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绷硗猓灵_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冬至時節的起源是什么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于春節。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