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曾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雨水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時下之時正值雨水多發季節,那么大家知道雨水節氣的具體特征有哪些吧?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雨水節氣的特點有哪些,供大家閱讀參考。
雨水節氣的特點有哪些
雨水的節氣特點包括氣溫回升、日光溫暖、暖濕空氣活躍、降水增多等。雨水節氣主要就是降雨以及冷空氣活動,雖然開始回暖,但是冷空氣還是會有,所以氣溫變化多端,人們很容易生病。
“所謂春雨貴如油,說的是春季降雨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陳新介紹,越冬作物在冬季苗體小、生長慢、需水量不大,一般冬旱對正常生長影響不大。但雨水節氣前后,農作物生長逐漸旺盛,需水量逐步加大,這時候遇到干旱,極易影響生長和產量。
比如冬小麥,在返青生長時對水的需求量就明顯增加,因此春雨像油一樣珍貴。類似的諺語還有“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蓄水如囤糧,水足糧滿倉”等。
“雨水”節氣是第二個節氣,雨水期間,氣溫開始回暖,溫度可達到零度以上,草木萌動,大雁北遷。有俗語:雨水有雨,一年多雨。山東、河南等地開始給麥田除草、追肥、澆灌、給果樹剪枝。四川盆地,桃李含苞,嫁接果木,植樹造林。長江流域從事的農活更多。
春節之尾的節氣就是“雨水”。雨水期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就是“填倉節”。據宋《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二十五的填倉節,人們去市場上買豬、牛、羊肉,盡情地吃。如果客人來了,就拼命地讓客人吃肉,直至吃完。相傳,正月二十五是倉神的生日,與糧倉有關的行業都要設供祭祀。有的地區以飽食表示填倉,有的地區用灶灰、谷糠為倉。倉神的原型是倉星,也有說韓信,韓王爺的。
雨水節氣的含義: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雨水,氣候學上有兩層意思,一是天氣日趨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雨漸多。此時節,東風解凍,散而為雨。在春雨的滋潤下,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泥土中鉆了出來,樹木也開始抽出了嫩芽。
雨水的到來意味著春天真正的到來,氣溫不斷上升,降雨也不斷增加。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時節雖然漸暖,但天氣變化不定,忽冷忽熱,乍暖還寒。專家提醒說,公眾要格外注意保暖,穿衣著裝要謹記“春捂”原則,以防著涼感冒;加強鍛煉身體,可做些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較為輕松的運動,以增強自身抵抗力;注意健脾養胃,飲食上少油膩,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總的原則是“少酸多甘”。
1、勿過早減外衣
“燥寒凍肉,濕寒入骨。”由于春氣涌動,身體偏熱的人從感覺上欲減外衣。體熱外泄,濕寒交換于內入骨,易傷骨關節致病。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
2、老體弱者勿用冷水
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頭易疼痛。
3、洗頭及時吹干
洗頭之后應及時用熱風機吹干。否則,水濕留于發際中變涼,“同氣相求”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里深入顱內,導致頭痛。如毛發未干又被冷風吹過,易出現“偏頭風”之癥。
4、吃食物以平性為宜
“倒春寒”容易使人內臟郁熱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郁熱令人“貪涼”,過于食涼,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臟腑,引起胃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癥狀。所以,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
谷雨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嗚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任降于桑。意思是說:谷雨節氣一到,雨量就開始增多,浮萍就開始迅速生長;接著布谷鳥(大杜鵑)也開始梳理自己的羽毛了,提醒著人們記得播種;桑樹上則開始出現戴勝鳥(北方稱花蒲扇,南方稱發傘頭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