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當天吃什么食物
吃梨
驚蟄吃梨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梨”同“離”,吃梨可以遠離蟲害,讓莊稼在新的一年獲得豐收;另一說法則著眼于養生保健,認為驚蟄時候天氣回暖,氣候干燥,人容易口干舌燥,而梨的水分充足,有助于潤肺止咳。
炒玉米、炒黃豆
一些地區在驚蟄這天有“炒玉米”的風俗,稱之為“炒蟲”,即玉米經過翻炒的過程便是蟲子被消滅的過程。而與此有異曲同工之意的是“炒黃豆”。據傳陜西一些地區有驚蟄吃炒黃豆的習俗,黃豆在鍋中被爆炒的噼啪聲,正如害蟲在接受煎熬的“蹦跳聲”。
吃雞蛋
驚蟄還有吃雞蛋的食俗,相傳這一天要祭祀白虎,白虎滿口獠牙,十分可怕,只有用雞蛋將其喂飽,它才不會傷人,因此便有了驚蟄吃雞蛋的說法。
烙煎餅
有說法稱,山東一些地方有驚蟄吃煎餅的風俗,以前烙煎餅需要生起火爐,有煙有火,意為讓害蟲在煙火的熏烤中消失殆盡。
吃驢打滾
驚蟄這天還有吃驢打滾的食俗,驢打滾取“滾”字之妙用,即翻滾、翻身之意。驚蟄在春季,一年之始,吃驢打滾寓意在新的一年可以“翻身”,心想事成。
“蟄”字,繁體字為“蟄”,《說文解字》解釋為“臧也。凡蟲之伏爲蟄?!薄绑@蟄”的意思就是驚醒蟄居的昆蟲。
“驚蟄”節氣最早見于《儀禮·夏小正》“正月啟蟄”,“啟”為出發、起程之意,到了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劉啟時,為了避諱,就將“啟”字改為意思相近的“驚”字,據說日本至今仍然使用“啟蟄”這一名稱。
驚蟄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疤沂既A”是指桃花是月始開,山野盡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倉庚鳴”就是黃鸝鳴,“倉庚”之名源自其鳥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處處可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鷹化為鳩”是指鷹變化為鳩,鷹指鷙鳥,鳩指布谷,因感春時氣候而變化。
“驚蟄”這一天,在我國中南部地區一般都會打雷,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春天來得早,在“雨水”節氣時已經開始打雷了,但長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區此時方有春雷,而華北東北西北還要等到“清明”才打雷。
“春雷響,萬物長”,雨水漸多,春耕開始,而乍寒乍暖時候,最難將息,可取“驚蟄吃梨”防百病,且記“春捂”不急脫衣。
驚蟄時節,降水量不大,氣候仍然比較干燥。人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但是關于驚蟄吃梨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故事。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1、祭白虎化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2、打小人驅霉運
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3、祭雷神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雷神作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來震動人間,所以過去有驚蟄日祭祀雷神的習俗。
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梢姴坏傧x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祭拜雷公
過去老家不少村子里都有銅器社,到了驚蟄這天,自發組織起來的農人們敲鑼打鼓,熱火朝天打銅器,震耳欲聾的擂鼓聲與轟隆隆的雷聲頗有幾分相似,故而這些鄉間的娛樂活動也被農人們視作是祭拜雷公。
驚蟄日里話雷公,自然少不了電母的話題,正所謂夫唱婦隨。在民間,電母又稱金光圣母、閃電娘娘,在傳說故事中是雷公的妻子,主管閃電。據學者考證,電母來源于民間的雷神信仰。
在民間傳說中,早期的雷神除負責打雷外,還行使著本屬于電母的職責--閃電,后來人們逐漸將雷神的閃電這一職責分離出來,由電母專司其職,于是形成了雷公主管打雷、電母主管閃電的共識。
祭白虎
祭白虎主要在廣東一帶。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動物。
一方面它兇猛無比,能夠辟邪,因而古書說:“畫虎于門,鬼不敢入。”同時老虎是食肉動物,經常會殘害家禽家畜和人。廣東人認為,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后開始覓食,這時候白虎也會從山中出來覓食,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驚蟄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黃紙做成,身上帶有黑紋,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神壇前,拜祭時,把涂有豬血的肥豬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會張口傷人了”,這一習俗現在還很盛,很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每到驚蟄,特別是中老年人就會手拿祭品,排隊祭白虎。有些人還拿鴨蛋喂虎,同時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遠離”。
打小人
打小人源于驅蟲。春雷驚醒了害蟲,每到這一天,農戶就要拿著掃帚到田間舉行掃蟲儀式;同時還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里的每個角落,希望能夠驅走蛇、蟲、蚊、鼠等。打小人就源于驅蟲。人們認為小人就好像害蟲,驚蟄后也開始出來活動。到廟里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惡鬼等統統趕走,一年中都會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打小人一般是拿拖鞋用力拍打地上的紙人,打完后還在紙人身上踩上幾腳。
炒蟲
有些地方還有“炒蟲”習俗,就是把芝麻、黃豆等放在鍋中爆炒,比如廣西的瑤族炒玉米、江蘇瓜洲炒糯米、陜西人炒黃豆、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麥子,都是取“炒蟲”“驅蟲”之意,為的是滅蟲除害。炒好了,全家人圍在一起大吃,還要大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
吃梨
驚蟄還有吃梨的習俗。這是因為驚蟄后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厲害,還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