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節氣是哪個季節
春天。驚蟄節氣在公歷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蟄蟲驚而出走,所以將這一節氣命名為“驚蟄”。
一般情況下驚蟄之后氣溫會迅速回升,但如果在有冷空氣持續入侵的年份,還是會出現倒春寒的情況,所以驚蟄之后還是不宜快速換上單薄的衣物。
驚蟄時節除東北、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驚蟄這個節氣不僅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同時日照的時長也有明顯的增加,大家都會感嘆這是“好春光”。不過驚蟄節氣前后,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是特別穩定,氣溫波動還是比較大的。大家千萬不要急于脫去厚重的衣物,還是再“捂”幾天的。
1.抖虱予某些地方的人在驚蟄時聽到第一聲春雷,馬上使勁抖衣服,相信這樣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將不受這些寄生蟲的騷擾。晚明劉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里說:“初聞雷則抖衣,日蚤虱不生。”
2.吃炒豆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當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害蟲。在陜西,一些地區過驚蟄有吃炒豆的習俗。
人們將黃豆放在鹽水中浸泡后再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表示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吃梨則意為與害蟲別離。
3.蒙鼓皮驚蟄是由于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面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問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吻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該順應天時,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祭白虎,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白虎是搬弄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尋食,張口咬人,人們深信若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其興風作浪,阻礙其前程發展,引來百般不順。大家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是為了自保。所謂祭白虎,就是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拜祭時,須用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開口噬人,接著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道人是非。
5.吃抄蟲,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
“蟲”炒熟后,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嚼,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時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恭喜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所謂的“蟲”是用玉米來代替的。
6.“打小人”
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意思是會平地一聲雷,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四處尋食。所以占時驚蟄那天,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壁,用香味驅趕蛇、蟲、蟻、鼠和霉味。天長日久,這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俗,亦即“打小人”的雛形。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都會見到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面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同時口中念念有詞“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有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
驚蟄要吃雞蛋,是一種傳統習俗,也代表好運的意思。中國傳統歷法是將全年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四季就是春、夏、秋、冬,節氣則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驚蟄是春季的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陽歷3月5、6或7日。按字面解釋,"蟄"指冬眠,"驚蟄"是指蟄伏在泥土中的生物開始出土活動。
生物一出土,便開始覓食。按廣東傳說,兇神之一的白虎(俗稱虎爺)也在這時出來找吃的。在古老的農業社會里,老虎為患是常有的事,為求平安,人們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這是驚蟄祭白虎的由來。也許是廣東這一傳說的關系,據說,早年新加坡驚蟄祭祀白虎的信眾也以廣東人居多,現在則已成為不同籍貫人士競相沿襲的傳統,連一些印族同胞也效法。由于驚蟄祭祀的普遍,現在許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以方便信眾。這一尊尊供祭祀的白虎(塑像)通常獠牙張嘴。信眾相信,祭祀時以豬油抹其嘴,它就不能張口傷人;以蛋喂食,飽食后的白虎就不會傷人了。按傳統,那蛋必為鴨蛋。現在鴨蛋難求,唯有叫虎爺將就點,改吃雞蛋了。
1、擬古 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2、奉和法筵應詔詩 庾信
五城鄰北極,百雉壯西昆。
鉤陳橫復道,閶闔抵靈軒。
千柱蓮花塔,由旬紫紺園。
佛影胡人記,經文漢語翻。
星窺朱鳥牖,云宿鳳凰門。
新禽解雜囀,春柳臥生根。
早雷驚蟄戶,流雪長河源。
建始移交讓,徽音種合昏。
風飛扇天辯,泉涌屬絲言。
羈臣從散木,無以預中天。
闕闕遙可望,終類仰鹍弦。
3、郊廟歌辭·五郊樂章·青郊迎神 唐樂府
緹幕移候,青郊啟蟄。
淑景遲遲,和風習習。
璧玉宵備,旌旄曙立。
張樂以迎,帝神其入。
4、春雨早雷 張說
東北春風至,飄飄帶雨來。
拂黃先變柳,點素早驚梅。
樹藹懸書閣,煙含作賦臺。
河魚未上凍,江蟄已聞雷。
美人宵夢著,金屏曙不開。
無緣一啟齒,空酌萬年杯。
5、初年樂城館中臥疾懷歸作 孟浩然
異縣天隅僻,孤帆海畔過。
往來鄉信斷,留滯客情多。
臘月聞雷震,東風感歲和。
蟄蟲驚戶穴,巢鵲眄庭柯。
徒對芳尊酒,其如伏枕何。
歸嶼理舟楫,江海正無波。
6、聞蛙 (宋)趙蕃
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
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
7、詠二四氣詩·驚蟄二月節 (唐) 元稹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
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
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