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就要到來了,這是我國傳統節日,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端午習俗,有些地方可能會劃龍舟,戴香囊,但是不會改變的就是我們都會吃粽子,那么你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和象征嗎?端午節吃粽子寓意什么呢?不知道的話,歡迎大家來參考。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和象征
端午節吃粽子有三種寓意,第一種寓意“光宗耀祖”,古代寓意“功名得中”;第二種紀念屈原;第三種表達對健康平安的美好希冀和向往。
1、寓意中舉
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并且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叫做中舉,中舉之后就可謀得一官半職,能夠取得事業上面的成就。因此在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粽子,其實有一舉高中的意思,因為粽子的“粽”和“中”諧音,所以端午節會吃粽子,尤其家里高科考的人,一定會吃粽子。
2、光宗耀祖
在古代家庭顯赫,如果有一些政績的話,是能夠光宗耀祖的。而粽子的“粽”和光宗耀祖的“宗”是諧音,有些相似,所以希望吃了粽子以后,家族的人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一些名利,能夠做到光宗耀祖。所以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是品嘗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取個好兆頭,希望吃了粽子之后,能夠帶來好運,能夠有所作為,能夠光宗耀祖。
3、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當年屈原因為國家滅亡所以就投江自殺了,非常的悲壯,世人也覺得十分可惜痛心。為了能夠紀念這個偉大的詩人屈原,于是家家戶戶都用粽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兒去啃食,這樣就不會侵害屈原的尸體,保護屈原的軀體。所以端午節這天大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來紀念先人。到了今天仍舊不會忘記祖先的付出。
端午節吃粽子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就像其他傳統節日、民間習俗一樣,也是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比如端午節吃什么,做什么,南北各地就不盡相同。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據傳說,吃粽子源于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
端午節食俗中除了全國各地共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區喝雄黃酒,湖南常德、張家界等地還吃糍粑,江漢平原一帶吃黃鱔,山東、江西等地吃茶葉蛋,河北地區吃印有五種毒物花紋的五毒餅等。長江黃河以南人們包粽子都用竹葉,而北方地區多用蘆葉。這些均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飲食文化。
在端午的習俗中,消災避疫、驅邪避魔是最原始的主題和最主要的動力。例如喝雄黃酒,《白蛇傳》里有一個情節講的就是許仙聽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現出了原形。這種建立在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基礎上的節日主題,自古便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端午節習俗是人們對生命、自然、美好人格和幸福生活的歌頌和期盼。它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轉變而變化。從對辟邪驅瘟主題、舍身報國或舍身救父等高尚人格的尊崇開始,逐漸又通過各種活動(吃粽子、賽龍舟等)上升為人類與自然、社會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正是由于這些原因,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才得以長盛不衰。
端午節之所以特別受到民眾的喜愛,還源于人們對于民族傳統文化背景的認同。紀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鮮明的主題之一。從抗日戰爭開始,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便采取詩會的形式紀念屈原,將詩會與賽龍舟活動相呼應,更能夠體現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
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文化大融匯的今天,守住自己的身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傳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通過開展多種傳統節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民俗節日中,讓人們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回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感受偉大愛國詩人高尚的品格,增強我們的民族意識與文化使命感,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延續更新。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是集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1、驅趕蛟龍:《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2、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且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3、功名得中
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4、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其實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