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歌會是哪個民族
三月三歌會是白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歌會,一是按照民族傳統,男女公開對唱,唱白調,從三月三日起至九月九日止。三月三日是白族男女在一年中可以盡情歌唱的第一天;二是保和寺內送子娘娘和太子塑像香火興旺,前來趕會的婦女中不少人懷有求子的愿望,老年婦女多為還愿而來,中青年則為對歌、聽歌或者尋找知音而來。三月三的這一天,大理壩子各村的白族人云集保和寺,白天一群群、一伙伙的對歌,黃昏之后,對歌進入高潮。對對情侶在寺內或村間低吟淺唱,曲調悠揚。
三月三歌會也是廣西壯族、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三月三,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關于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
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后,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后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于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并祈求福祉降臨。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唐以后,“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
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與此同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并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三月三”作為一個重要節日源自上古時期的“上巳節”。
“上巳”指干支紀日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或認為出現于夏末商初,或認為出現于西周時期,在早期表現出濃厚的巫術性質,這一天人們要去水邊洗濯,祓除不詳,或手持蘭草,招魂續魄,即所謂的水濱祓禊,并有朝廷指定的專職巫者掌管此事。在古代,人們認為水是至潔之物,可以消除一切疾病和災難,故有此俗。《詩經·鄭風·溱洧》中還記載鄭國在這一天有男女私奔、高禖祠祀以偶合求子的風俗。到漢代,三月三被正式列為節日。史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后漢書·儀志上》),洗濯依然是這一節日的主要行為,此外又增加了一些娛樂性的活動。“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必巳也”(宋王楙《野客叢書》卷十六“上巳祓除”條),到三國魏及以后,上巳節就被固定于農歷三月三這一天了。魏晉時期,三月三逐漸變成水邊宴飲、游春踏青的娛樂性節日,祓禊的內容更多地被春游野宴的行樂活動所代替。文人士大夫亦積極參與,曲水流觴成為當時一項重要活動,即把盛酒的杯子放在彎曲的水流上,杯隨水動,如同羽觴,在酒杯到跟前時即賦詩一首,詩若不成則罰酒。至唐代則更為繁盛,“(帝)賜宴曲水,傾都禊飲踏青”(吳自牧《夢粱錄》)。上巳節亦因與寒食、清明在日期上相近而融入了很多其節日的習俗和娛樂活動,大量的娛樂活動成為后來上巳節的一個重要表現。
1、漢族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女兒節。
2、黎族
每年的“三月三”,正當山花爛漫、紅棉爭艷、檳榔飄香的時候,黎族男女便會穿上盛裝,帶著山蘭米酒、竹筒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祀始祖。
3、苗族
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節,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伙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4、壯族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相傳三月三這一天還是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5、瑤族
也稱“干巴節”,干巴節是瑤族集體漁獵的節日,這天天剛亮,瑤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踏上捕魚打獵征途,留下的婦女便在家殺雞、宰鴨,做糯米飯,備辦豐盛的節日食物。
傳統節日的延續
三月三節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中國古代的祭祀節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時期的巫術信仰,后來逐漸演變為民間的祭祀活動。三月三節的寓意是對祖先的敬仰和祈福,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春天的到來
三月三正值春季,是大地蘇醒的季節。在這個時候,萬物復蘇,春暖花開。三月三節的寓意是春天的到來,是對新生命的慶祝和祝福。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賞花、踏青、放風箏等,以表達對春天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庭團聚的象征
三月三節是一個重要的家庭團聚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共同慶祝節日。這象征著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是對家人的思念和關愛的表達。家庭團聚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弘揚了家庭價值觀念和親情文化。
祈福和祈求吉祥的意義
三月三節是一個祈福和祈求吉祥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平安和健康。也會祈求豐收和好運。這象征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祈福和祈求吉祥的活動是人們對自身命運的掌控和對未來的信心。
文化傳承和民俗活動的展示
三月三節是一個展示傳統文化和民俗活動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傳統的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踩高蹺、耍雜技等。這些活動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人們娛樂和放松的方式。通過這些活動,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民間信仰和精神寄托的體現
三月三節是一個體現民間信仰和精神寄托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祭祀祖先和神靈,表達對神靈的崇拜和敬畏。也會祈求神靈的保佑和庇護。這體現了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對宗教信仰的追求。民間信仰和精神寄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給人們帶來了心靈的安慰和力量的支持。
三月三節的寓意豐富多樣,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它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體現了人們對幸福和吉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