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為什么要潑水
潑水節來源于印度,曾經是印度某個教的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1、潑水節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后“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2、《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列出的潑水節起源時,提到“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其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干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愿望”。上海辭書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潑水節》寫到:“此節日起源于印度,后隨小乘佛教傳播,經緬甸、泰國和老撾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故又稱——“浴佛節” 。
3、《車里》一書中有段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致,泥佛幾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眾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能事”。這段記載雖不盡其詳,但已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過年時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上文所說的“元旦”并非公歷的1月1日,而是傣歷新年來臨之日。
潑水代表祝福
在潑水節中,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被水潑的越濕,被水潑的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著一盆盆祝福,盡情的潑向每一個你想祝福的人。
潑水代表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除了"丟包"游戲外,相互潑水之間,潑得越多代表越多的祝福和關心,在一來一往的潑水間,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關于潑水節,傣族人民有著這樣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個很大的惡魔,它做盡了壞事,百姓都很痛恨它。惡魔還霸占了7個美麗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個姑娘決心為民除害。一天,在惡魔酒醉的時候,用話套出了殺死惡魔的秘訣,趁惡魔熟睡的時候,殺死了惡魔。不料,惡魔的頭一落地,大地就燃起了熊熊烈火,只有把惡魔的頭舉起來,大火才會熄滅。于是7個姑娘不怕血污和疲勞,輪流舉著惡魔的頭,并相約在每年傣歷新年這一天交換。傣族人民舉行潑水節儀式就是紀念這7個姑娘為民除害并表示對她們的感激和祝福。
在東南亞地區,潑水節也叫做宋干節。“宋干”一詞來源于梵語,潑水節之所被叫做宋干節,是因為東南亞地區的居民相信,太陽轉入黃道星座中的第一宮—牧羊宮,當天便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宋干節也是泰國的新年。
在泰國、老撾、柬埔寨,宋干節于每年公歷4月13日—15日舉行。宋干節的節慶習俗和中國云南傣族地區的潑水節習俗大同小異,東南亞地區宋干節一般要浴佛、浴僧、向長輩行灑水禮、人們互相潑水祝福、放生及歌舞游戲等等。
宋干在泰語中有“移走”、“換地方”的意思,所以將水潑在身上有著沖走霉運的說法。宋干節除了潑水沖走霉運之外,它還有讓后人懂得感恩、忠于祖先、銘記家庭責任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社區團結,加強民眾對環境的關注。在節日期間民眾對僧侶布施,也促使了佛教文化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