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4云南潑水節是幾月幾日
2024年的潑水節將于4月13日至15日在云南省舉行。這一傳統節日是傣族、布朗族、傈僳族、哈尼族等民族的重要節日,也是云南省內外游客矚目的文化盛事。
浴佛
在“麥日”(第一天),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后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伙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伙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于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孔明燈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車里》一書中有段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致,泥佛幾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眾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能事”。這段記載雖不盡其祥,但已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過年時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上文所說的“元旦”并非公歷的1月1日,而是傣歷新年來臨之日。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的新年節日。在傣歷6月15日(清明節后10日左右)進行,歷時3—5天。節日期間,男女老幼身著盛裝,互相追逐潑水祝福,并燃放“高升”(焰火),載歌載舞,競賽龍舟。新中國成立后,潑水節期間,增加了文藝會演、電影晚會、展覽、物資交流等新內容,更增加了節日的歡樂氣氛。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個兇惡的而且魔法無邊的魔王,對百姓欺壓擄掠,無惡不作。他搶了人間一個名叫南粽布的美麗公主為妻。
有一年6月,傣族過年魔王也為南粽布賀年。南粽布趁魔王喝得酩酊大醉之際,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點,即用其頭發絲可勒斷其脖頸。為給天界和人間除害,南粽布在魔王熟睡之后,按此法將其頭顱勒下。誰知魔王頭上滴下的每一滴血都變成了一團火向人間蔓延,南粽布忙把魔王的頭緊緊抱住,火被熄滅了。渾身血污的南粽布終于回到了人間,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污,都向她潑水。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南粽布,在每年過節時就互相潑水,用潔凈的水沖去身上的污穢,迎來吉祥的新年。這就是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潑水節期間人們會相互潑水來消除煩惱,人們在相互潑水的快樂之中也確實能讓人們忘記眼前的煩惱。對于性格內斂的緬甸人來說,潑水節無疑是個“狂歡節”。公司放假,商店停業,忘記工作,拋開煩惱,所有人都沉浸在完全放松的歡樂氣氛中。4月的東南亞實在是太熱了。每年四五月份的許多地區酷暑難耐,氣溫達到約40攝氏度。政府氣象部門不斷發布高溫預警,勸告人們不要在上午11點至下午1點之間出門,否則容易被紫外線曬傷。 潑水節給人們創造了一個“清涼世界”。年輕人站在潑水臺上,手持高壓水管,向臺下過往的敞篷小貨車和行人噴水。臺上的人們噴得不亦樂乎;臺下則是人山人海,載歌載舞,盡情享受“漫天飛雨”。所以說,潑水是潑水節的最重要的慶祝方式之一。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后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顒樱陂g,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等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
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