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可以提前幾天上墳
在農村中,清明掃墓是比較喜歡提前的,并且會提前一周或者兩周的時間,因為在古代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因此在清明節祭奠先人的時候越早越好。但不要全趕到清明節這一天,另外最好選在上午七點至下午三點前掃墓,這一天陽氣正旺的時間,是我們祭奠先人的最好時間。
因為下午三點后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運氣不好的人、身體弱的人在這個時間段,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給你帶來傷害。再者氣溫下降,體虛之人容易感冒。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祭祖的時候不是越早越好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最好是在5-7點,即寅時。古代歷法中,為一。掃墓并不一定非要在上午進行,一般在上午8時至下午3時之間都可以,只要不是天未亮或者太陽已下山就行。
1、忌諱墳頭有枝葉雜草
農村俗語說,清明時節添新墳,有后墳頭飄紙錢,無后墳頭草長清。清明節要為祖墳添置新土,清除枝葉雜草,特別是有樹枝長出的墳頭一定要鏟除,否則樹根纏棺后人必有疾患。
3、忌諱墳塋鼠蟻之穴
農村習俗,清明添墳時候要清除填平鼠蟻之穴,有塌陷的地方也要修整完好,否則會危及后代子孫家業根基。
4、添墳取土禁忌
農村里清明添墳取土有很多禁忌,禁忌取太歲方位土,太歲方位是流年地支所指方位,不取與流年相沖方位土,不取碑前墓后方位土,不取西北方位土,否則會引起對上蒼和先人的不敬。
“清明時節,麥長只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快要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人拔節期。若想取得豐產,一定要抓緊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的早作、江南早中稻進人大批播種的合適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人花期,要重點做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坐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適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下種。
“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生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也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管理,確保產量和質量。
清明時節,雨量增多,江南地區尤甚。雖然雨水豐沛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所需‘,但若降水過多,會誘發濕害而對莊稼造成傷害,所以也要加強防范。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泰寧一帶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飲食習俗。暖菇包是由一種當地人稱為暖菇草制作而成,暖菇草的學名叫做鼠曲草,又叫做佛耳草。而暖菇包這種食物不同的地方做法也是不同的,南邊制作的時候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制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包子,圓形的,而北邊制作暖菇包的時候用的是暖菇草磨成的粉末,制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餃子,月牙形。
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子推饃的飲食習俗,是用來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質。子推饃的外形像古代將領的頭盔,一個有半斤到一斤重,又叫做老饃饃,子推饃的中間包著紅棗或者雞蛋,頂端的四面則貼著面花,面花也就是面做的小饃,可以捏成各種形狀。食用子推饃還有一些規定,不同形狀的子推饃不同的人食用,像圓形的子推饃是只能男性食用,條形的梭子饃是已婚婦女食用的,而未婚女性則是食用抓髻饃,兒童則是食用不同形狀的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