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為最隆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由來與習俗,希望你喜歡。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由來一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是關于劉三姐的傳說。相傳,劉三姐是壯族的歌仙,她經常用山歌來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被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為了紀念這位歌仙,后人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這天聚會唱歌,形成了歌圩,也就是現在的壯族三月三。
另外,也有說法認為,廣西壯族三月三起源于古代先民在春季進行的祭祀活動——上巳節。在這個節日里,人們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唱歌、跳舞、打鼓等,以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幸福。
無論哪種說法,三月三都是壯族人民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展示壯族文化的重要平臺。在這個節日里,人們會穿上盛裝,聚集在歌圩場上,唱起歡快的山歌,跳起優美的舞蹈,共度佳節。同時,也會開展各種民俗活動,如拋繡球、碰彩蛋等,讓人們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底蘊。
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劉三姐從小愛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麗,出口成歌。附近有個財主莫懷仁想強搶劉三姐與他成親,劉三姐誓死不從,莫懷仁叫人把劉三姐拋入河中。劉三姐順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魚峰山下。鄉親們聞訊,紛紛趕來學歌。后來她與一青年獵人結為夫婦,就一直在這里傳歌。莫懷仁得知后,又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拋入魚峰山下小龍潭。半夜,月明星稀,當鄉親們把他們兩個打撈上來時,忽然一陣清風,只見劉三姐和青年獵人騎在一條魚背上,一邊唱歌一邊騰空而去。自此,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劉三姐稱為歌仙。后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集起來唱山歌,并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
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后來父親想了個點子——— 讓求婚的后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并發展成為歌圩。
1.歌圩:這是壯族三月三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男女青年會聚集在歌圩點,通過唱山歌、對歌來交流情感,尋找意中人。歌圩中的歌曲種類繁多,有盤歌、猜歌、對子歌、連故事和搶歌、斗歌等。
2.拋繡球:這是壯族姑娘展示自己手藝和心意的方式。她們會用十二個花瓣縫制成一個球形,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有流蘇和其他裝飾的小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如果姑娘對某位小伙子有意,就會趁人不注意將繡球拋給他。
3.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如果姑娘愿意,就會讓小伙子碰裂彩蛋,然后兩人一起分享彩蛋,象征著播下愛情的種子。
4.打扁擔:這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5.搶花炮: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6.打銅鼓: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